昨夜三更,风雷忽作。
云散长空,前溪月落。
【注释】
昨夜三更:夜里的半夜时分。
风雷忽作:突然刮起大风,打起雷。
云散长空:云彩四散,天空一片空旷。
前溪月落:月光映照在前方的小溪上。
【赏析】
《示寂偈》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夜半三更时,风雷交加,云散长空,月亮从前面小溪落下的情景,形象生动,意境清幽。
首联“昨夜三更,风雷忽作。”描绘了时间背景和自然现象。这里的“昨夜三更”,指的是深夜时分,此时正是风雷交加的时候。风雷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它们的出现往往与天气变化、气候条件有关。在这首诗中,风雷的出现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它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体现。
颔联“云散长空,前溪月落。”进一步描绘了自然景象的变化。云散长空,意味着天空变得空旷起来;前溪月落,则是月亮从前面小溪落下的景象。这里的“长空”和“落”都给人一种宁静、悠远的感觉。同时,这两个景象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尾联“山影静,水声闲。”则将视角转向了人的内心世界。这里用“山影静”来形容夜晚的宁静,用“水声闲”来形容水流的舒缓。这些词语不仅描绘了景色的美好,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安详。他通过这种描写,传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淡然态度。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安详。同时,它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