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
弄影逃形,不知形为影本。
以法问法,不知法本非法。
以心传心,不知心本无心。
心本无心,知心如幻。
了法非法,知法如梦。
心法不实,莫谩追求。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

解析

这首诗通过四个关键概念“声”、“形”、“法”和“心”,来探讨存在的本质及其虚幻性质。以下是逐句的翻译、注释和赏析。

第1-4句

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这里指的是声(声音)和响(声音的效果)之间的关系。声音只是响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根本并不在于声音本身。

弄影逃形,不知形为影本:影子和形状都是影像的表现形式,而影像本身并非由影子或形状构成。这反映了一种对事物本质理解的缺失。

第5-7句

以法问法,不知法本非法:使用法律来规范或判断事物,却无法确定法律本身的正确与否。这表明事物的表面形式可能与本质不符。

以心传心,不知心本无心:用思想去理解和传递思想,却发现思想本身并无实体。这强调了思想和感受的非物质性。

第8-9句

心本无心,知心如幻:意识到心灵本无特定状态,但认识到心灵的存在就如同幻觉一般。这表达了一种关于内心认知的矛盾和不确定性。

了法非法,知法如梦:认识到法律本身可能是不合法的,就像认识到梦境中的法律一样。指出法律的虚幻性和无常性。

第10-12句

心法不实,莫谩追求:认识到心法(即内心体验)并非真实存在的。不应盲目追求这些非实质的内心体验。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将梦幻和空花比作难以抓住的东西,说明世间万物都是虚幻的,不值得执着追求。

赏析

这首诗深刻地探讨了存在的本质,揭示了一切现象背后的空虚与虚幻。通过对声音、影子、法律和心灵等概念的分析,诗人传达了对现实本质的怀疑和哲学上的反思。诗中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适合在深入的思考中反复品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