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僧拄杖头,一升三合米。
今年春雨多,一饱应难拟。
觉海山仙,闻如是语。
怒发冲冠,驱神驾鬼。
诛云师,扫烟翠。
放出金乌出海门,且听歌舞乐丰年,只图一个不知恩。

【注释】

偈颂一百零二首:即《颂古百篇》。偈,佛教用语,意为偶句。颂,佛经中对韵文的别称。

衲僧拄杖头:和尚(出家人)拿着一根木棍(禅杖)。

一升三合米:形容粮食少,不够吃。

今年春雨多,一饱应难拟:今年春天的雨水太多,庄稼长不好,难以吃饱。

觉海山仙:指佛教中的觉悟者。觉海是佛教语,意为智慧之海。

闻如是语:听到了这样的话。

怒发冲冠:头发竖起,像要顶着帽子一样。形容极其愤怒。

诛云师,扫烟翠:诛灭邪恶的师傅,扫荡一切邪恶的东西。

放出金乌出海门:让太阳从海面上出来。这里比喻佛法普照大地,使黑暗的世界光明起来。

且听歌舞乐丰年:暂且听听音乐、唱歌、庆祝丰收的节日,表示太平盛世。

只图一个不知恩:只求得到自己的恩惠而不感激别人的恩赐。

【赏析】

这首诗出自宋代苏轼的《颂古百篇》,全诗以咏叹的口吻,描述了一位和尚在春雨中行走,因为粮食短缺而无法吃饱的无奈和悲凉。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苦难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悟。

诗人以“衲僧拄杖头”开头,描绘了一位和尚的形象。他手持木棍,行走在世间的道路上,象征着他的生活状态和修行过程。接着,诗人用“一升三合米”来形容粮食短缺的情况,反映了当时农民生活的艰辛。

诗人通过“今年春雨多”和“一饱应难拟”两句,表达了自己对于春雨过多导致庄稼不好收成的担忧。这里的“一饱应难拟”可以理解为“一顿饱饭都难以实现”,进一步强调了粮食短缺的严重性。

诗人转向佛教,通过“觉海山仙”和“闻如是语”两句,描述了一位觉悟者的境界。他听到这样的话,会愤怒地站起来,驱除邪恶的师傅,扫荡一切邪恶的东西。这体现了诗人对于佛法的高度信仰和追求。

诗人再次转向现实生活,描述了一位和尚在春雨中行走的情景。他手持木棍,背负着沉重的负担,艰难地前行。这象征着他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无奈和痛苦。

诗人以“放出金乌出海门”结尾,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他希望佛法普照大地,使黑暗的世界光明起来,让人们享受和平与繁荣的生活。同时,诗人也表达了一种对于感恩的淡薄态度,认为人们应该只求得到自己的恩惠而不感激别人的恩赐。

这首诗以咏叹的口吻,描绘了一位和尚在春雨中行走的情景。诗人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苦难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悟。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于佛法的高度信仰和追求,以及对感恩态度的反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