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大机,明大用,六月黄河连底冻。
千圣不携,已灵不重。
带角披毛异类行,漆桶漆桶。
【译文】
显露出大机,显示大用处,六月黄河连底都结冰。
千位圣人不携带,已灵不重复。
带有角披毛异类行走,漆桶漆桶。
【注释】
偈颂:佛教用语,梵语Kamala的音译,是佛教徒诵念的一种佛经,用诗的形式表达佛理。
显大机:显露出来伟大的机缘。
明大用:明确地显现伟大的作用或用处。
“六月黄河连底冻”:比喻事物发展到了极致或者达到了最高境界。
“千圣不携,已灵不重”:指超越一切圣人的修行,已经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带角披毛异类行,漆桶漆桶”:这里用两个形象来比喻自己的与众不同,一个是带着角披着毛像动物一样的修行者,另一个是漆桶(漆木桶)之类的物品。
【赏析】
这首诗是《偈颂一百零二首》中的第二十一首,通过描绘一幅画面,表达了诗人对修行境界的理解。
诗人通过“显大机,明大用,六月黄河连底冻”三句,描绘了一幅天地万物皆因某种机缘而显现其伟大作用的场景。这里的“显大机”和“明大用”,都是强调这种机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诗人以“千圣不携,已灵不重”两句,进一步阐释了他对于修行境界的理解。他认为,真正的修行者并不需要依赖圣人的智慧或者灵性的重负,而是能够独立自主地实现自己的理想。这里的“百圣不携”,既是指超越所有圣人的境界,也是指超越所有的灵性负担。
“带角披毛异类行,漆桶漆桶”两句,则是通过对两个形象的描述,来强调诗人自己的独特之处。这里的“带角披毛异类行”指的是他独特的修行方式,就像带着角和毛发的动物一样。而“漆桶漆桶”则是借用漆桶的形象,来比喻他的修行过程如同漆木桶一样,虽然外表看起来普通,但却能够承载巨大的力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天地万物皆因某种机缘而显现其伟大作用的场景,并通过对修行境界的理解,以及通过描述自己独特的修行方式和外在形象,来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境界的独特见解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