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至无难,惟嫌拣择。
混俗通真,骑声盖色。
近在口皮边,远过河沙国。
慈明揭示,借鬼画桃符。
雪窦标题,去猊悬白泽。
一见便见,迅雷陶壁奋飞梭。
拟议寻思,逆浪禹门遭点额。

【注释】:

道至无难,惟嫌拣择。 道是最高的,但是人们往往不能领悟。

混俗通真,骑声盖色。 把世俗的、虚假的东西当作真实,用声音盖住颜色。

近在口皮边,远过河沙国。 近在嘴边,却看不见,离我们很远。

慈明揭示,借鬼画桃符。 慈明指孔子,他教人学习,就像画符一样,给人启示。

雪窦标题,去猊悬白泽。 雪窦山的标题,像悬挂在炉子上的白泽(神兽)一样。

一见便见,迅雷陶壁奋飞梭。 一眨眼之间,就看到了,就像迅雷劈开墙壁,飞梭从墙上穿过一样。

拟议寻思,逆浪禹门遭点额。 思考、考虑,就像逆流而上,到达禹门被箭箭射中一样。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禅宗的顿悟。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潜质,但因妄想分别执著而未能觉悟。禅宗主张直截了当地对境说法,以破除众生的分别执著,令其当下豁然大悟。这首诗正是表现了禅宗顿悟的特点和意义。

首两句说“道至无难”,道是最高的真理,但是人们难以领悟。“惟嫌拣择”,只是觉得它太抽象、太高深,无法理解。“混俗通真”,“骑声盖色”,这是形容禅宗顿悟时的情景和境界。禅宗顿悟时,就像把世俗的、虚假的东西当作真实,用声音盖住颜色一样,让人一下子就能领悟到真理的真谛。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绘了禅宗顿悟时的形象。“近在口皮边,远过河沙国”,近在眼前,却看不见;离我们很远,却似乎就在嘴边。这是形容禅宗顿悟时的神秘莫测。“慈明揭示”,“雪窦标题”,都是比喻禅宗顿悟时的形象和境界。慈明指孔子,他教人学习,就像画符一样,给人启示;雪窦山的标题,就像是悬挂在炉子上的白泽一样。

最后两句写禅宗顿悟时的情景和境界。“一见便见”,一转眼之间,就看到了;“迅雷陶壁奋飞梭”,就像迅雷劈开墙壁,飞梭从墙上穿过一样。这两句是形容禅宗顿悟时的神速和神奇。

最后两句写禅悟后的感受。“拟议寻思,逆浪禹门遭点额”,思考、考虑,就像逆流而上,到达禹门被箭箭射中一样。这里比喻禅悟后的顿悟和顿悟后的境界是多么高妙,令人叹为观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