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翻瓢,眉间挂剑。
古道虽微,恶声难掩。
穷则通,通则变。
倒跨杨岐三脚驴,踏破山前祖父田园,一片两片,四五六七片。
【注释】
偈颂:佛教用语,指佛经中的唱词或偈语。这里指诗的标题。一百零四首:指《祖堂集》中的《僧肇释迦牟尼传》。偈颂一百零四首是其部分内容。其一百五:指《肇南录》中收录的《僧肇传》。
地上翻瓢:地上翻动水桶(瓢),形容人穷困潦倒。
眉间挂剑:指有抱负而不得施展的人。
古道:旧时的道路,比喻事物陈旧、落后。微:少,少有。
恶声难掩:恶劣的声音难以掩盖。
穷则通:指处境困难时,往往能激发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通则变:条件允许时,往往能产生变革和发展。
杨岐三脚驴:一种形似驴但只有三条腿的马,喻意那些行动不便的人。踏破山前祖父田园:形容破坏性极大。一片两片,四五六七片:指破坏程度很大。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诗人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巧妙的艺术构思,把当时社会黑暗的现实揭露无遗。诗中“地上翻瓢”、“眉间挂剑”形象地描绘了贫寒士子们的处境。他们虽然身处逆境,但却心怀抱负,不屈不挠,正所谓“穷则思变”。但是,他们的抱负和志向却常常被“古道虽微,恶声难掩”所掩盖。这两句诗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
诗人笔锋一转,以“倒跨杨岐三脚驴,踏破山前祖父田园”为喻,辛辣地批判了那些行为卑劣的人。他们虽然生活贫困,但却贪婪自私,不顾他人死活,甚至不惜破坏别人的财产和利益。这种行径令人发指,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最后,诗人用一句“一片两片,四五六七片”,形象地表达了破坏的程度之深。整首诗语言生动形象,寓意深远,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