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苦芝峰,赏元宵节。
宴乐佳宾,将何铺设。
明挑海底灯,细剪亭前月。
打拍东山瓦鼓歌,掤八剌扎,乐有馀,清不彻。
趣味森严,恰似赵州,曾到未到,吃杯杯茶,洞山生姜不改辣。
哑,不是知心向谁说。

【注释】

1.芝峰:指佛教中修行者所修的高峰,这里指寺庙。

2.将(jiāng)何铺设:即“如何布置”。将,助词。

3.明挑海底灯:“明挑”指用明亮的灯光照亮,“海底灯”比喻灯笼、彩灯等,暗指元宵节时放的灯火。

4.细剪亭前月:“剪”同“翦”,指修剪树枝。亭前的月亮,暗喻悬挂在庙宇中的灯笼。

5.打拍东山瓦鼓歌:东山是地名,瓦鼓歌,一种打击乐器,泛指音乐。这里指元宵节时寺庙里的锣鼓声。

6.掤八剌扎:八剌扎是蒙古族的一种舞蹈,掤是舞姿,八剌扎指舞曲名。这里指舞曲。

7.清不彻:形容声音或音乐悠远而不清切。

8.赵州:指宋代僧人赵州从谂(zōng xuán),他的禅法被称为“无门关”,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反对语言文字的束缚。

9.洞山生姜不改辣:洞山寺的生姜,味道依旧辛辣,比喻人的性格不变。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苏辙所作的一首偈颂。全文以问答形式展开,通过问答表达了对人生哲理和佛教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

首句“贫苦芝峰”,意指身处贫困之中的修行者,如同攀登山峰一般,经历艰辛困苦。这句诗描绘了修行者在追求佛法的道路上所要面对的种种困难。

“赏元宵节”三句描述的是元宵节时,寺庙里举行的各种庆祝活动,如放烟火、点灯笼等,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氛围。这些活动不仅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喜庆,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明挑海底灯,细剪亭前月。”两句则是对元宵节夜晚景象的具体描绘。明亮的灯火照亮了夜空,而亭前的月亮也被精心修剪得如诗如画。这里的“明挑海底灯”和“细剪亭前月”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景物更加生动形象。

接下来的“打拍东山瓦鼓歌”一句,则是指元宵节时寺庙里播放的音乐。东山瓦鼓歌是一种传统乐器,其声音悠扬动听,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气氛。这里的“敲”字则暗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掤八剌扎”一句,则是指舞曲的名字。八剌扎是一种富有激情的舞蹈,象征着人们内心的澎湃情感。这里的“掤”字则表示舞姿矫健有力,与前面的“打拍”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一句“清不彻”则表达了作者对于音乐或艺术的理解。他认为音乐或艺术应该能够穿透心灵深处,触动人们的内心世界。这里的“清不彻”意味着这种艺术形式能够达到心灵深处,让人感到愉悦和满足。

整首偈颂通过对元宵节的描述和对艺术的理解,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和艺术的独特见解。他鼓励人们在追求佛法的道路上要勇往直前,同时也要欣赏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