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言音不可穷,起云亭下一时通。
口门广大无边际,吞尽杨歧栗棘蓬。

【注释】:

呈高庵偈: 呈,给;偈,佛教的颂文。高庵,即高僧,指作者的朋友。

外国言音不可穷: 外国,这里指佛经中的“西方极乐世界”等概念。言音,语声,指佛经中所说的语言。穷,穷尽。

起云亭下一时通: 起云亭,即起云寺,在今江西庐山五老峰下。亭名出自《后汉书·郭太传》,说郭泰到庐山时,曾梦见一位老人对他说:“先生何来?甚相怪也?”郭泰问为什么,老人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郭泰又问老人姓字,老人说:“我字孟平,号德衡。”郭泰于是把名字改为“嵩”,并请老人为师。后来,郭嵩在庐山结庐而居,与道士许旌阳、陶隐居、阮嗣宗等人交往甚密,常在一起谈禅论道。一时,人们称他们为“高贤”。通,通达。

口门广大无边际: 口门,佛教用语,意为佛性本具之口,即佛心。无边际,无边无际。

吞尽杨歧栗棘蓬: 杨歧,地名,在今江西吉安一带。栗棘蓬,都是指草木。这里比喻佛教教义和修行方法。

【赏析】:

这首偈文是写给友人高庵的一首七言诗。全诗以问答的形式展开,表达了作者对佛理的理解以及对修行的看法。

首联“外国言音不可穷,起云亭下一时通”,诗人以问答的方式开篇,提出了关于佛经语言的问题。他认为外国(即佛教)的语言是无穷无尽的,而自己在起云亭下却能够通晓其中的意思。这既表达了他对佛学的深入理解,也暗示了他对修行的坚定信念。

颔联“口门广大无边际,吞尽杨歧栗棘蓬”,诗人进一步展开了对佛理的探讨。他以为,佛教的教义如同一个广阔的口门,无边无际,包容万象。同时,他也认为,修行者应该像吞尽杨歧栗棘蓬一样,不断地吸收和消化佛法的智慧。

尾联“吞尽杨歧栗棘蓬”,诗人用“吞尽”一词表达了他对修行的态度。他认为修行是一种内在的修炼,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坚持,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同时,他也强调了修行者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和坚定的信念,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和领悟佛法的精髓。

这首诗通过对佛经语言的解读和修行态度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对修行的坚定信念。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启示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