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林依旧入蓬蒿,天网恢恢不可逃。
谁信业缘无避处,归来不怕语声高。

【注释】

寄圆悟:写给圆悟禅师的一封信。圆悟是苏轼的朋友,也是他的弟子,曾在东坡寺住过一段时间,后来出家为僧。这首诗就是写给圆悟的,表达自己对生死轮回的看法和对佛教业报观的理解。

天网恢恢:形容天地间有一种无形的大网,笼罩着一切事物,无法逃脱。

业缘:佛教用语,指因行善或作恶而产生的因果关系。无避处:意思是没有可以逃避的地方。

谁信业缘无避处:是谁相信因果报应没有可躲藏的地方呢?

归来不怕语声高:意思是无论我说什么,你都不怕,因为你相信业缘无避处。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和尚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死轮回和业报观的理解。他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因果报应,而这个因果报应是无法逃避的,因此他并不害怕被人指责。

首句“出林依旧入蓬蒿”,用了一个比喻,形容一个人虽然离开了原来的环境和生活,但最终还是回到原来的地方,如同出林的鸟儿又回到了蓬蒿之中。这里的“依旧”二字,既表达了他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也暗示了他对未来的期待。

第二句“天网恢恢不可逃”,是对佛教中因果报应观念的直接表述。他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留下痕迹,而这些痕迹就像是天地间的大网一样,无处不在,无法逃脱。这里,他用“天网恢恢”来形容这个大网,既形象生动,又富有哲理。

第三句“业缘无避处”,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思想。他认为,无论是什么行为,都会带来相应的结果,而这些结果就像是一张大网一样,将人紧紧包围。因此,他并不害怕被人指责,因为他相信,无论做什么,都会有因果报应。

最后一句“归来不怕语声高”,是对全文的总结。他认为,无论你说什么,他都不会感到害怕,因为你相信业缘无避处。这里,他用“归来”、“不怕”、“语声高”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他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

这首诗通过对一个和尚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无常、因果报应和佛教业报观的理解。他既不畏惧别人的批评,也不惧怕自己的命运,这种态度体现了他的豁达和坚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