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峰后原,逶迤旷平陆。
道周问樵子,古实青牛谷。
披榛得径路,曳杖惊麋鹿。
鲍生古骚人,曾过炼师宿。
明月古坛边,题诗记修竹。
兹焉废耕陇,岁晏空菽粟。
薄日静衔山,惊湍泻哀玉。
回首睇吾庐,风幡隔林麓。
白鹤峰后原,逶迤旷平陆。
道周问樵子,古实青牛谷。
披榛得径路,曳杖惊麋鹿。
鲍生古骚人,曾过炼师宿。
明月古坛边,题诗记修竹。
兹焉废耕陇,岁晏空菽粟。
薄日静衔山,惊湍泻哀玉。
回首睇吾庐,风幡隔林麓。
注释:
- 白鹤峰后原:指庐山的白鹤峰后的原野。
- 逶迤:曲折绵延。
- 旷:宽广。
- 古实:古老的地方。青牛谷:地名,位于白鹤峰后原。
- 披榛:拨开草丛。
- 曳杖:拖着拐杖。
- 惊:惊动。
- 鲍生:指古代诗人鲍照。
- 炼师:道家修炼者,这里可能指的是道教修行者或道士。
- 明月:月亮,明亮的月光。
- 兹焉废耕陇:在这里我放弃了耕种土地。
- 岁晏:年老,岁月流逝。
- 薄日:薄暮时分的太阳。
- 惊湍:湍急的水流。
- 风幡:随风飘扬的旗帜。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庐山杂兴》中的第三首,描述了他在庐山所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全诗通过描绘庐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现了李白对自然和历史的热爱和感慨。
首句“白鹤峰后原,逶迤旷平陆”,描绘了庐山著名的白鹤峰后的原野,景色优美,开阔平坦。第二句“道周问樵子,古实青牛谷”,提到了道周和青牛谷的地理位置。第三句“披榛得径路,曳杖惊麋鹿”,描写了作者在山林中拨开草丛,发现一条小路,同时被惊吓到的麋鹿。第四句“鲍生古骚人,曾过炼师宿”,提到了古代诗人鲍照曾在此地停留,并有道教修行者住过。第五句“明月古坛边,题诗记修竹”,描绘了在明亮的月色下,作者在古老的坛边题诗留念修长的竹子。第六句“兹焉废耕陇,岁晏空菽粟”,表达了作者放弃耕种,岁月蹉跎。第七句“薄日静衔山,惊湍泻哀玉”,描述了薄暮时分的太阳静静地悬挂在山上,湍急的水流倾泻出哀伤的玉石。第八句“回首睇吾庐,风幡隔林麓”,描绘了回头眺望自己的住所,风动的旗帜隔着树林。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历史的感慨,体现了李白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