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闻晋支遁,矫志归沃洲。
千载激清风,邈哉谁与俦。
余今虽不敏,万事非身谋。
朅来卧穷谷,未觉惭先脩。
一法尚无遣,何劳问三休。
卷舒在至理,赏咏归优游。
采薇陟曾阿,濯足依涧流。
但惊桂花拆,讵识江汉秋。
沧溟空汗漫,无意狎群鸥。

【注释】

尝闻:曾听。晋代的支遁,他志向高远,隐居在沃洲。千载:千年。邈(miǎo)哉:邈然。谁与俦:谁能和他相匹敌。余今:我现在。虽不敏:虽然我没有才能。万事:一切事情。非身谋:不是由我自己谋划。朅(qiè)来:不久。卧穷谷:住在偏僻的地方。未觉惭先脩:不觉得惭愧于先行修道的人。一法:一种道理。尚无遣:没有遣除的。三休:三次退隐。卷舒:卷起和舒开。在:存于。至理:极理。赏咏:欣赏吟诵。优游(yōu yóu):从容不迫的样子。采薇:采薇蕨,《诗经》中指采摘野菜充饥。陟(zhì):登。曾阿:曾山,位于今湖北随州。濯足:洗脚。涧流:山间小溪流。但惊:只是惊讶。拆:花木凋零、脱落。讵(jù):难道。识:了解、知道。沧溟:大海。汗漫:无边际的样子。沧溟空汗漫,意谓海阔天高,无法测度,无心去狎玩群鸥。

【赏析】

此诗是诗人隐居后所写,反映了他归隐后的生活和心境。全诗以“余”字领起,自述其隐居后的心境和生活态度。开头两句追叙晋代名士支遁,志向高远,避世隐居。接着写自己虽然不能像支遁那样有才略,但并不后悔,因为世上的事情不是我一个人所能安排的。第三句表明自己隐居的决心,第四句说明自己对世俗之事已不再过问,而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修养。中间六句描写自己如何隐居,并抒发了闲适的心情。最后六句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事的情怀和悠然自得的情趣。

首联回忆晋代著名僧人支遁的事迹。诗人仰慕他的志向,想效法他隐居到沃洲去。支遁,东晋时期著名的佛教学者,为慧远之师。他曾隐居于会稽沃洲山,故后人称他隐居之地为“沃洲”。

颔联写诗人追忆支遁之后,感叹千年来人们追求高洁品德的志向,却难以找到志同道合者与之匹敌。诗人认为,自己虽不及支遁有才智,但并非无能,所以不必过分自责。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豁达态度。

颈联进一步抒写自己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图功利,而是安于现状,过着清静闲适的生活。诗人说自己现在居住在偏僻的地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贫寒和孤独而感到羞愧,反而觉得这种生活很值得庆幸。这四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人生理想。

尾联写诗人在山水之间徜徉漫步,欣赏自然美景,享受悠闲自在的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诗人说,自己生活在一个广阔无垠的大海里,虽然沧海无边,但自己并不想去亲近那些嬉戏的小海鸥,而是选择静静地欣赏大自然的美。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反映了他超脱尘世的思想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