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慕猗兰,佩服比脩洁。
往往卒岁间,山中行采掇。
吁哉昔人去已久,此花憔悴今谁折。
济源长官真好古,王屋天坛驰远步。
阳崖月窟得芳丛,满握归来夸所遇。
净扫幽轩植藓墀,紫茎绿叶弄奇姿。
疏帘风软日华薄,芳馥满怀君自知。
注释:
- 昔人慕猗兰,佩服比脩洁。
- 往往卒岁间,山中行采掇。
- 吁哉昔人去已久,此花憔悴今谁折。
- 济源长官真好古,王屋天坛驰远步。
- 阳崖月窟得芳丛,满握归来夸所遇。
- 净扫幽轩植藓墀,紫茎绿叶弄奇姿。
- 疏帘风软日华薄,芳馥满怀君自知。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以猗兰为题,赞美了济源的兰花。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地描绘出兰花的美丽和高贵,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首两句“昔人慕猗兰,佩服比脩洁”,诗人以昔人为例,赞美了猗兰的高洁品质。他认为,猗兰之所以能够受人喜爱,是因为它的品质高洁,如同那些古代的人们一样。这里,诗人巧妙地将猗兰与古人进行了比较,使得诗歌更具有了历史感和深度。
诗人转入正题,“往往卒岁间,山中行采掇。”描述了他经常在山中寻找、采摘猗兰的情景。这句诗既体现了他的勤奋和专注,也表达了他对猗兰的喜爱之情。
“吁哉昔人去已久,此花憔悴今谁折。”这两句则是诗人对于逝去的时光的感慨。他认为,那些曾经热爱、欣赏猗兰的人已经离世,而如今只剩下他自己独自欣赏这美丽的花朵。这里的“憔悴”一词,既形容了猗兰的枯萎状态,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济源长官真好古,王屋天坛驰远步。”两句赞扬了济源长官的好古情怀,以及他在王屋天坛的豪迈风采。这里的“驰远步”形容的是长官在王屋天坛的豪迈行走,展现了长官的威严和魄力。
“阳崖月窟得芳丛,满握归来夸所遇。”这两句描绘了长官在阳崖月窟发现芳香的花朵的情景。这里的“芳丛”形容了花朵的美丽和香气,“满握归来”则表达了长官收获满满的喜悦。
最后两句“净扫幽轩植藓墀,紫茎绿叶弄奇姿。”则是诗人对兰花的描绘。诗人详细地描述了兰花的生长环境——幽静的轩廊里,生长着苔藓的地面。同时,诗人还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兰花比作紫色的茎、绿色的叶,展现出其独特的美丽姿态。这些生动的描绘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兰花的生长环境中,感受到了兰花的优雅和魅力。
整首诗以猗兰为题,通过对兰花的描绘,展现了其美丽的外表和高贵的品质。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昔日时光的怀念,以及对长官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