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耐冰霜老玉关,北风满面不知寒。
无边生意天难泄,春色教人纸上看。
【注释】信国:即信州,今江西上饶。墨梅:用墨汁画成的梅花。玉关:玉门关,边塞险要。
【赏析】这首七绝写在信州作的墨梅。诗中赞美信州墨梅不畏风霜严寒,生机勃发。
“太耐”是说梅花耐久,不惧严寒;“北风满面不知寒”是说它经受住寒冷的考验,毫无所动。这两句写出了梅花的坚强性格和高洁品格。后两句是说梅花的生机勃勃,难以向人泄露。它虽然生长在春天,但人们只能在纸上欣赏,不能亲眼目睹其美丽动人的风姿。
太耐冰霜老玉关,北风满面不知寒。
无边生意天难泄,春色教人纸上看。
【注释】信国:即信州,今江西上饶。墨梅:用墨汁画成的梅花。玉关:玉门关,边塞险要。
【赏析】这首七绝写在信州作的墨梅。诗中赞美信州墨梅不畏风霜严寒,生机勃发。
“太耐”是说梅花耐久,不惧严寒;“北风满面不知寒”是说它经受住寒冷的考验,毫无所动。这两句写出了梅花的坚强性格和高洁品格。后两句是说梅花的生机勃勃,难以向人泄露。它虽然生长在春天,但人们只能在纸上欣赏,不能亲眼目睹其美丽动人的风姿。
注释: 1. 头小面狭,眼横鼻直。 - 描述人物的头部形状和眼睛、鼻子的特征。 - "头小"可能意味着人物身材不高。 - "面狭"说明脸部较为狭窄。 - "眼横"指的是眼睛朝向一边,可能显得有些斜视或偏斜。 - "鼻直"表示鼻子端正。 2. 难亲易忘,易见难识。 - 表示该人物难以亲近,但容易忘记。 - 说明该人物容易让人看到,但不容易被人真正理解和识别。 3. 刚道笑翁手脚缓慢,无准痴绝
这首诗的格式是四句,每句都以"明"字开头,最后一句的结尾也是"明"。整首诗的意思是在描述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状态,即他既明亮又阴暗,既积极又消极。 第一句"明皎皎",意思是这个人非常明亮、清澈,没有任何杂质或黑暗的东西。"皎皎"在这里形容的是这个人的性格或者行为方式,明亮而纯洁。 第二句"暗昏昏",意思是这个人内心充满了阴暗、黑暗。"昏昏"在这里形容的是这个人的性格或者行为方式,暗淡无光。
这首诗的译文是:“苍山崖锁住寒冷的景色,题目明确而清晰。无缘无故地写两行字,一下子失去了平仄音律。” 以下是对每一句的解释: 1. 苍崖锁寒色: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苍山的崖壁紧紧地锁住了寒冷的气息。这里的“锁”字形象地描绘了山崖的陡峭和坚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寒色”一词也传达出了山崖上的寒冷气息,让人感受到冬天的寒冷。 2. 题目分明极: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题目非常清晰明了
【注释】: 寒 拾赞 其二: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年),是杜甫的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题画诗。“寒”字,一说是自喻,一是用典。 淡墨磨虚空:用淡淡的水墨在纸上画出虚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懑之情。 秃笔蘸沧海:用枯槁的毛笔蘸满海水,形容诗人豪放、豁达的性格和壮志未酬的心情。 点污天台山:用墨水点染出天台山的轮廓,表现出诗人想要攀登天台山的愿望。 是他这一对:指诗人心中的抱负和志向
【注释】 自赞:自我称赞。其二:指第二首诗。 读书:学习经书。 不识字:指没有文化。 行脚:出家为僧人,行走于各地,宣扬佛教思想。 不会禅:不懂得佛学禅宗的教义。 拳爷:对有地位的人的尊称。 识(zhì):认识、了解。 有口佛不吞:意思是佛是慈悲的,不会因为别人不理解佛法而生气。 惟康第一莫学他:意思是只有你是最聪明的,不应该模仿别人。 【赏析】 《自赞》是一首七言绝句
【注释】 屿:小岛。媚:柔美可爱的样子。倚:依靠,依靠。圆通:佛教用语,指圆满通达、不偏颇。大哉:赞叹。圆通之道:佛经中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有如“因陀罗网”一样,因缘具足,无物不得其形,这就是所谓“圆通”。这里用来比喻佛法的广大无边,无所不能。民:指百姓。得:得到,能够。焉: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啊”。 【赏析】 此为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绝句《观音赞》的第二首。全诗以写景为主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注释: 1. 声以眼闻,色以耳见: 声音通过眼睛看见,颜色通过耳朵听见。 2. 下与众生同一悲仰,上与诸佛同一悲愿: 我的悲伤与所有生命共情,我的愿望与所有的佛陀共同。 3. 大海枯,磐石烂: 像大海干涸了一样,像磐石破碎了一样,这描述了某种极端或困境。 4. 我此大心方了办: 只有拥有如此广大的心量,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 译文与注释
在探讨这首偈颂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 诗句内容解读: - “箭穿杨叶未为亲”中的“箭穿杨叶”象征着直接的接触和亲近,然而,这种直接性并未带来深厚的情感连接。 - “透得金尘有几人”则暗示了一种稀有或难得的状态,即能够真正理解或体验到这种亲近的人并不多见。 - “多谢汾阳曾说破”可能指的是一位智慧或洞察力极高的人物,他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解析。 -
注释: 1. "天下老隐山,丑怪百千状":这是第一句,描绘的是一幅山峦起伏、奇形怪状的画面。"老隐"意味着隐居,"山"则是自然景观。整句诗的意思是在这片山水之中,隐藏着许多古老的寺庙,它们的形状各异,宛如山中的奇花异草,充满了神秘感。 2. "不依本分说禅,一向横拈竖放":这是第二句,描述了一种随意而自然的状态。"说禅"是指讲述佛经或佛法,但这里强调的是禅宗的随缘和自在
【解析】 这是一首颂圣的偈语诗。诗人在颂扬皇帝的功德时,也不忘对那些为政者进行规讽。全诗从“天工”开篇,用“剪水作花飞”比喻帝王的文治武功,赞美了皇帝的功德。接着,诗人以管取明年禾麦熟和山河大地尽光辉来歌颂皇帝的功德。最后两句,诗人用“丑拙”来形容普贤菩萨,并借谢三郎在南台江上指东而笑不歇的情景,来表达自己对皇帝的忠诚与敬爱。 【答案】 译文:天帝用神奇的手法将水流剪开
【注释】 和:题诗。 洪内翰:洪皓,字雅之,号内翰,南宋文学家、词人,有《松窗百态》等作品存世。野航:泛指水上行船。 学海(hǎi):大海。比喻学问的深广。心自谋:自己打算。 庆源:古地名,今河南潢川县西有庆源湖。 波澜:波涛。 老:凋残,衰败。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为友人的画题写的。诗中描写了一幅“江上孤舟”的画图。首句“学海无边心自谋”,写诗人对人生前途充满希望
洙泗渊源水一溪,藓花绿遍考亭碑。 注释1:洙、泗:指孔子的故乡曲阜(今山东曲阜)两条河流。洙,通“洙河”,一条发源于泰山南麓,一条流经孔府东侧。泗,另一条发源于太山西南麓。两河交汇后,汇成大江,流入东海。 渊源:水源。 水一溪:河水汇成的大江。 藓花:苔藓上的花纹或图案。 绿遍:苔藓长得很茂密。 考亭:朱熹讲学之地,在建阳(今福建建瓯)。 和恕斋濂溪书院二首 其二:朱熹在和恕斋濂溪书院讲学时
诗句原文: 满目青山满面风,谁云太极在图中。 晦翁去后僧来少,苔满空堂晓日融。 译文赏析: 译文: 站在濂溪书院的窗前,放眼望去,满目青山迎面扑来,仿佛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卷铺展在眼前。然而,我不禁疑惑,这眼前的美景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太极图吗? 当我离开此地,一位名叫晦翁的僧人悄然离去,而新的僧人却接踵而至,这让我感到有些意外。走进空荡的讲堂,只见苔藓已经布满了整个大厅
【注释】碧桃花:一种花名。致轩:指书房。属自家:属于自己。 【赏析】 病起和徐处士并寄致轩二首其一: 卧闻开到碧桃花,病起情怀属自家。 报政春风无可得,呼童洗鼎煮新茶。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春天里与友人品茗赏花的田园诗意诗。 “卧闻开到碧桃花,病起情怀属自家。”诗人卧病在床,忽然听到门外有风吹动桃树的声音,于是起身出门看。原来外面是盛开的桃花,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然而诗人却无心观赏
【注释】 ①读易:指研习《周易》。易:古代的哲学书籍。花:喻指衰老,此处暗含眼花的意象。②诗家:指诗人。③幽忧病:形容忧愁烦闷之病。④建茶:即建溪茶,产于福建建瓯、建阳一带,是宋代贡茶之一。 【赏析】 这首诗写自己病后和友人徐处士同赋诗作,并寄致轩二首中的第二首。 第一句“读易年深眼易花”,用《庄子·知北游》中的故事:“孔子游于方圃之中,嵓然四顾,曰:‘丘幼与呆(陈子)俱适(都去),少而同门
诗句原文: 汲水伤多井水浑,刈葵放手损葵根。 不能误国宁归去,无愧忠宣直下孙。 注释解释: - 汲水伤多井水浑:指因频繁取用水源而使井水变得浑浊,反映出作者对水资源被过度使用的忧虑和感叹。 - 刈葵放手损葵根:意指收割葵花时不慎将根部也一并割除,形象地描绘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疏忽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 不能误国宁归去:表示如果因为个人原因误国(即工作失误导致国家受害),宁愿选择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