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岩上月,太平松下影。
东山大导师,指作一片境。
若作境会孤东山,不作境会隔重关。
盖天盖地这一著,分明似镜见还难。
认作清凉转炎热,扫除光影成途辙。
广寒宫殿等虚空,不信问取苍髯翁。
【注释】
松月轩:即《松月亭》,位于白云岩上,为宋代大文豪苏轼所建。
白云岩:在庐山东林寺附近,因山顶岩石色白得名。
太平松:指庐山西麓的“太平”山,山上有“太平松”。
东山大导师:即东坡先生(苏轼)。
境会:佛家语,指悟道之境。
若作境会孤东山:若把“东山”(即东林寺)当作领悟佛家真谛之境,那便显得孤独。
不作境会隔重关:如果把它当作一般的佛教场所,那就隔开了重重阻隔。
盖天盖地:比喻无所不包,没有边际。
这一著:这一种做法。
清凉转炎热:指从炎热中感到清凉。
扫除光影成途辙:比喻消除了障碍和困难。
广寒宫殿:指月亮。
虚空:佛教用语,指无边无际的天空,喻指无边无际的世界。
苍髯翁:泛指高僧。
【赏析】
此篇是诗人游览庐山东林寺后写的游记诗。首句写松月轩的景色,次句写松月轩的来历;三、四句说诗人对禅宗思想的理解;五、六句说诗人对禅理的体会;七、八句说诗人对禅宗思想的质疑。
全诗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叙事中有议论,议论中有叙事。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中间两联写议论,最后一句写感慨。结构谨严,层次分明。
首句“白云岩上月”点出游览之地。“白云岩”在庐山西北面,因山石色白如云而得名。第二句“太平松下影”,写松月轩所在的位置。“太平”山即庐山,在今江西星子县境内。第三句“东山大导师”,写诗人自己。“东山”,指南山。“大导师”,指东坡先生。第四句“指作一片境”,意思是说,诗人把自己想象为领悟佛家真理的大导师。
五、六两句,进一步发挥前面的意思。“若作境会孤东山”,如果把他当作领悟佛家真理之境,那便显得孤独。“不作境会隔重关”,“不作”,不是。“境会”,指领悟佛家真理之境。“重关”,重重阻隔,指世俗之见。
“盖天盖地这一着”,“盖天”,指宇宙。“盖地”,指大地。“这一着”,指这一做法或这一方法。这两句说,这种做法,就是无所不包,没有边际的。“分明似镜见还难”,这两句说,要像镜子一样明察事物,是很难做到的。这里,诗人用“镜”来比喻佛家真理的洞彻与明亮,用“见还难”来说明其不易把握。这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阐发,是诗人在游历中对佛家思想的一种体悟,也是他对佛家思想的质疑。
最后两句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和升华。“认作清凉转炎热”,意思是说,从炎热中感到清凉是很自然的事,不必有什么奇怪之处。“扫除光影成途辙”,意思是说,清除障碍和困难是完全可能的。这两句是诗人对佛家思想的理解。
“广寒宫殿等虚空”,意思是说,佛家讲空,并不否认佛家世界的广大。“不信问取苍髯翁”,意思是说,不相信的话,可以向那位长着胡须的和尚打听一下。这里的“苍髯翁”指的是一位高僧。这是诗人对佛家思想的一种质疑和反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