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已出驷难追,道了如何悔得来。
冷地被人相讦露,牙关咬定口慵开。
【注释】偈颂十二首:即《偈颂》十二首,是唐宣宗时期的诗僧贯休所作的组诗。其内容多宣扬佛教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宿命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人生苦闷和世态炎凉的感慨之情。
驷(sì)难追:语出《左传·僖公五年》:“晋公子重耳及齐侯盟于践土,齐侯曰:‘君固可与同志,社稷宗庙,欲弗许?’公子曰:‘子称齐桓以兵十九年,疆埸之会,不王而霸,今之会也,天所未厌,君其无谓矣。吾不忍久矣!从吾欲也,将携贰尔。君臣非其人则易动,有易则皆离,难逮来也。”意谓说出去的话像驷马一般难以追回,指说话不能收回。
道(dào):佛教用语,指佛所说的教义、教法。
冷地:冷落、寂寞的地方,暗指无人赏识的处所。
相讦(jiē)露:相互揭发、检举。
牙关:指上下牙齿咬合的部位。《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长房入市,见一人卖药,悬一壶于肆头,隔板见其人口中含一尺余物,言:‘此虎骨,已入药矣。’乃问价,云:‘一百金。’长房买归,合煮之,如神。”后来因以“牙关”为口不能开闭之象。
【赏析】
全句释义:一句话说出来就再也收不回来了,说出的话怎能能后悔呢?
译文:说出的话就像射出的箭一样,一旦发出去就无法再收回;说出的话怎能再后悔呢?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说出的话就像射出的箭一样,一旦发出去就无法再收回;说出的话怎能再后悔呢?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说出的话无法收回的无奈和懊悔之情。诗人认为,说出的话就像射出的箭一样,一旦发出去就无法再收回;说出的话怎能再后悔呢?这种无奈和懊悔之情,既反映了诗人对于自己说过的话无法收回的忧虑,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己的言语行为的谨慎和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