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则有,明日则无。
天何高,地何极。
谓吾灭度,谓吾不灭度。
一个死尸,许多狼藉。
我观灵山百万大众,惟波旬却有丈夫气息,面赤不如语直。
【注释】
偈颂十二首 其六:此诗写佛的灭度,即死亡。诗人认为人死则一切消失,但佛则不同,他可以永远存在。诗中“谓吾灭度”指佛教中的涅槃,“谓吾不灭度”指佛教里的常住。
今日则有,明日则无。:今天有,明天就没有了。
天何高,地何极。:天有多高?地有多深?
谓吾灭度,谓吾不灭度。:佛说:我将要死去,但我并没有死去。
一个死尸,许多狼藉。:形容死者尸体横陈,一片混乱。
我观灵山百万大众,惟波旬却有丈夫气息,面赤不如语直。:我看见灵山的百万大众,只有波旬才有大丈夫的气息,他的面部红润,不像其他众生那样说话支支吾吾。
【赏析】
这是一首颂赞佛陀的诗歌。全诗通过对比,突出表现佛陀超越生死的精神境界和崇高品格。
开头二句是说:今天活着,明天就死了;天有多高,地有多深!这两句诗表面上似乎在讲生与死的问题,实际上是在讲生死轮回的虚幻,指出人生无常,世事难料,唯有佛才是永恒的、不变的。
三、四句是说:佛说我将要死去,但我并没有死去。佛的这句话,既是对众生的教诲,也是对自己的要求,表现出佛陀的大无畏精神。
五、六句是说:一个死尸,许多狼藉。这里用一个“死尸”来比喻众生,说明众生的堕落,没有尊严;而一个佛则不同,他有庄严的仪容,有崇高的品格,有博大的胸怀。
最后两句是说:我看见灵山的百万大众,只有波旬才有大丈夫的气息,他的面部红润,不像其他众生那样说话支支吾吾。这里的“波旬”,是梵文音译,意为“魔王”。这句诗表明:佛陀虽然要离世,但在他眼中,那些作恶多端的恶魔也只不过是凡夫俗子而已,不值得一提。
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表达了人们对佛陀的无限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