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雄孤顶曾遐举,遍索诸方谁敢拒。
乳窦峰前捋虎须,再得完全又归去。
【注释】
①大雄:指峨眉山,又名峨眉山或摩诃弥牟山,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麓。②孤顶:指山顶。③乳窦:指山峰的孔洞。④捋虎须:指拔取老虎须毛。⑤完全:即“无缺”,指完好无损。⑥归去:指返回来。
【赏析】
此诗写峨眉山的雄伟壮丽,抒发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向往之情。首句以峨眉为题,点出所咏之物;二句写峨眉高峻,无人敢于阻挡;三、四句写游历峨眉,见景生情,又回到开头写游览峨眉山的情景。全诗语言平实,意境雄浑。
大雄孤顶曾遐举,遍索诸方谁敢拒。
乳窦峰前捋虎须,再得完全又归去。
【注释】
①大雄:指峨眉山,又名峨眉山或摩诃弥牟山,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麓。②孤顶:指山顶。③乳窦:指山峰的孔洞。④捋虎须:指拔取老虎须毛。⑤完全:即“无缺”,指完好无损。⑥归去:指返回来。
【赏析】
此诗写峨眉山的雄伟壮丽,抒发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向往之情。首句以峨眉为题,点出所咏之物;二句写峨眉高峻,无人敢于阻挡;三、四句写游历峨眉,见景生情,又回到开头写游览峨眉山的情景。全诗语言平实,意境雄浑。
【注释】 1. 颂一百则:唐代科举考试中,有一篇《颂》的诗歌,共一百首,每首都要求对仗工整。 2. 其一百:这里指的是《颂》的一百首中的第十一首。 3. 一国之师亦强名:指大唐的国政和军事都很强大,名声远扬。 4. 南阳独许振嘉声:南阳是唐朝的一个郡,位于今天河南省南阳市,这里特指南阳这个地方,意思是只有南阳才能发出如此好的声誉。 5. 大唐扶得真天子:大唐即中国唐朝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要平不平,大巧若拙。 - 注释: “要平”意味着追求一种平衡或公正的态度;“大巧若拙”则表达了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表面的技巧,而在于其背后的内在修为和深谋远虑。 - 译文: 追求公平正义,真正的聪明是朴素无华的内功。 2. 或指或掌,倚天照雪。 - 注释: “或指”可能指的是指导或领导,象征指引方向;“或掌”可能指的是管理或控制,代表掌握全局。 - 译文: 有时指点江山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颂一百则其九十九 禅家流,爱轻薄,满肚参来用不著。 堪悲堪笑天平老,却谓当初悔行脚。 错错,西院清风顿销铄。 译文如下: 颂一百则,其九十九 禅宗流派中,有些喜欢轻浮浅薄的修习方式,他们虽然学了很多经文,但在实际修行时却不能运用。 让人悲伤又可笑的是,那些年迈的人仍然坚持着这种修行,反而责怪自己当初没有坚定地修行。 真是糊涂啊,西边院子里的风突然吹散了一切。 注释如下
铁锤击碎黄金骨 天地之间更何物 三千刹海夜澄澄 不知谁入苍龙窟 注释 - 这首诗赞美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通过对铁锤和黄金骨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 “三千刹海”形容夜晚的大海,而“苍龙窟”则可能指某个神秘的地方,引人遐想。 - “铁锤击碎黄金骨”象征着强大的自然力量。 - “天地之间更何物”表明自然界的壮观景象无法用语言完全描述。 赏析 -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
【注释】 1. 颂一百则,这里指《赞经》,是佛教的一篇经文。 2. 其九十八:指《赞经》中的第九十八首。 3. 明珠在掌:比喻手中掌握的权柄。 4. 有功者赏:指有功之人应当得到奖赏。 5. 胡汉不来,全无伎俩:指汉族和吐蕃人不来侵犯。 6. 波旬失途:指吐蕃军队失去方向。 7. 瞿昙瞿昙:梵语Kulaksana的音译,意为“我”,这里指作者自己。 8. 识我也无:指作者自问能否识别出自己。
诗句解读: - “遍身是,通身是,拈来犹较十万里。” - 注释:身体上处处都覆盖着。比喻其无处不在,难以捉摸。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某种事物或思想如影随形、无处不在的特点,强调它的普遍性和深入性。 - “展翅崩腾六合云,抟风鼓荡四溟水。” - 注释:展翅翱翔如同撕裂了云层,挥动翅膀激起了海浪。 - 赏析:此句描绘了一种雄壮的气势与力量,形象地展示了主体的能力与影响。 - “是何埃垲兮忽生
注释: 一片虚空的心境,断绝了一切情欲。从此天地之间,只有空灵的道心显现。 蚌中蕴含着深邃玄妙的意蕴,曾经与禅家展开过激烈的争论。 赏析: 此诗描绘的是诗人在静坐冥想时所感受到的境界。首句"一片虚凝绝谓情",诗人通过自己的感受,描绘出一片虚空的心境,这种心境既不是世俗的,也不是功利的,而是超越了一切情感的。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也是一种至深的感悟。 次句"天人从此见空生"
全象全牛翳不殊,从来作者共名模。 如今要见黄头老,刹刹尘尘在半途。 注释:全象全牛,指牛的全身,包括头、角、耳、蹄等部位。翳:遮挡。 从来:自古以来。作者:诗人。 今:现在。黄头老:黄色的公牛。 刹刹:指纷纷扰扰,尘土飞扬的样子。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轮回和世事无常的感慨。 首句“全象全牛翳不殊”,诗人以牛为喻,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的观念。他看到了牛的全身,包括头、角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头兮第一,第二卧龙。 这句诗可能是在描述一个领导者或者权威的形象,其中“头”代表最高的位置或领导的地位,而“卧龙”则暗示这个人像古代传说中的卧龙一样,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不鉴止水,无处有月。 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哲理,即如果一个人不能看清自己的行为和动机,那么他就无法找到真正的幸福或满足感。就像一面镜子不能映照出自己的影子一样,如果没有自我反思,那么就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成长
赏析:这首诗通过泥、金、木、杖四种不同的佛,来比喻生活中各种不同形态的人。泥佛不度水,象征着那些表面看起来善良,但内心却充满虚伪和欺诈的人;金佛不度炉,则指出那些表面金光闪闪,实则内心阴暗,只追求物质享受的人;木佛不度火,暗示了那些外表朴实无华,内心却充满了贪婪和欲望的人;杖子忽击著,则揭示了那些看似平凡无奇,实则内心深藏智慧和力量的人。这四种类型的人,无论他们处于何种环境
早参示众 晓天云静浓霜白,千峰万峰锁寒色。 注释:清晨的云朵静静地飘浮在天际,天空一片洁白,千万座山峰被笼罩在一层寒冷的色彩中。 译文:清晨的天空云彩静谧地飘荡,整个天空都铺满了洁白的霜花,无数山峰都被这层寒冷的色彩所遮盖。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清晨的天空和千山万岭的景色。其中“晓天云静浓霜白”一句,通过对天空中云彩、霜花的描述
【注释】 右军:指王羲之。墨池: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今属浙江)的兰亭修禊,因有《兰亭集序》传世。 【赏析】 这首诗是送别归家的友人。首句“右军”指的是王羲之,他与李白是好友,李白曾为王羲之写过祭文和墓志铭。第二句“照我复照谁”的意思是说,我的字也象他的一样,而又有谁会像我这样呢?这是在夸耀自己的书法艺术。第三句“千里忽相到”,是说忽然之间就来到了兰亭。第四句“中峰多病师”
注释:我渴望飞翔,但却无法展翅高飞,只能静静地栖息在寒冷的杉松之间,如同被束缚。天空中的云朵仿佛与我一样,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却似乎在彼此的天际相遇。 赏析:诗人通过描写病鹤、冷杉和松枝以及天上的云朵,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寂静而深沉的画面。诗中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将“病鹤”比作自己,将“杉松枝”比作自己的生活环境,将“天上的云朵”比作自己的心境。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注释: 1. 古策风高瓶浪阔,春云片段分清绝。 - 古策:古老的策略,这里可能指的是古代的策略或计划。 - 风高瓶浪阔:形容风势强劲,波浪翻滚。 - 春云片段分清绝:春天的云彩被分割成清晰的部分。 2. 金盆后夜孤顶寒,去去谁同落残月。 - 金盆:可能是指金碧辉煌的庭院或池塘。 - 后夜孤顶寒:夜晚寒冷,月光照耀在金盆上,形成一幅孤寂的画面。 - 谁同落残月:询问谁能和我一起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注释】: 栴檀叶落雨初歇——栴檀:檀香木,一种名贵木材。 后夜莲城溪月寒——莲城:即洛阳,因洛水得名。后魏孝文帝曾建都洛阳,故有洛阳之称。 孤光谁共倚寥漻——孤光:孤独的月光。 赏析: 首联“栴檀叶落雨初歇”一句,以落叶之轻与雨声之细为喻,将如香大师的行踪描绘得轻盈、幽雅,又似在诉说他远离尘世喧嚣的修行生活;颔联“天外风清亦何别”,则进一步渲染出其禅修时的心境宁静、超脱;颈联“后夜莲城溪月寒”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贺,他是一位唐代诗人,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新颖,富有想象力。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戏靠安岩呈双溪大师: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以轻松的方式靠在安岩上,就像呈献给双溪大师的礼物一样。这里的“戏”是玩耍的意思,“安岩”是指山石上的一块平地,“双溪大师”则是指佛教中的两位重要人物——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这两位菩萨的敬仰之情。 2. 陜府铁牛却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