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火光中立问端,衲僧犹滞两重关。
可怜一句随他语,万里区区独往还。
【注释】
劫:佛教语,指世界。端:正。衲僧:指僧人。两重关:即“两重山”,指佛教中的色空二见。随他:任凭。区区:形容距离很近,不远的意思。独往还:独自一人前往。
【赏析】
此诗以禅宗的公案来表现禅理。第一句写和尚对佛经的误解;第二句写和尚对禅理的执着;第三句写和尚对佛理的理解;第四句写和尚对佛理的领悟。最后四句写和尚对佛理的领悟和实践。全诗语言朴实,意蕴深远,体现了禅宗的真髓。
劫火光中立问端,衲僧犹滞两重关。
可怜一句随他语,万里区区独往还。
【注释】
劫:佛教语,指世界。端:正。衲僧:指僧人。两重关:即“两重山”,指佛教中的色空二见。随他:任凭。区区:形容距离很近,不远的意思。独往还:独自一人前往。
【赏析】
此诗以禅宗的公案来表现禅理。第一句写和尚对佛经的误解;第二句写和尚对禅理的执着;第三句写和尚对佛理的理解;第四句写和尚对佛理的领悟。最后四句写和尚对佛理的领悟和实践。全诗语言朴实,意蕴深远,体现了禅宗的真髓。
【注释】 1. 颂一百则:唐代科举考试中,有一篇《颂》的诗歌,共一百首,每首都要求对仗工整。 2. 其一百:这里指的是《颂》的一百首中的第十一首。 3. 一国之师亦强名:指大唐的国政和军事都很强大,名声远扬。 4. 南阳独许振嘉声:南阳是唐朝的一个郡,位于今天河南省南阳市,这里特指南阳这个地方,意思是只有南阳才能发出如此好的声誉。 5. 大唐扶得真天子:大唐即中国唐朝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要平不平,大巧若拙。 - 注释: “要平”意味着追求一种平衡或公正的态度;“大巧若拙”则表达了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表面的技巧,而在于其背后的内在修为和深谋远虑。 - 译文: 追求公平正义,真正的聪明是朴素无华的内功。 2. 或指或掌,倚天照雪。 - 注释: “或指”可能指的是指导或领导,象征指引方向;“或掌”可能指的是管理或控制,代表掌握全局。 - 译文: 有时指点江山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颂一百则其九十九 禅家流,爱轻薄,满肚参来用不著。 堪悲堪笑天平老,却谓当初悔行脚。 错错,西院清风顿销铄。 译文如下: 颂一百则,其九十九 禅宗流派中,有些喜欢轻浮浅薄的修习方式,他们虽然学了很多经文,但在实际修行时却不能运用。 让人悲伤又可笑的是,那些年迈的人仍然坚持着这种修行,反而责怪自己当初没有坚定地修行。 真是糊涂啊,西边院子里的风突然吹散了一切。 注释如下
铁锤击碎黄金骨 天地之间更何物 三千刹海夜澄澄 不知谁入苍龙窟 注释 - 这首诗赞美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通过对铁锤和黄金骨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 “三千刹海”形容夜晚的大海,而“苍龙窟”则可能指某个神秘的地方,引人遐想。 - “铁锤击碎黄金骨”象征着强大的自然力量。 - “天地之间更何物”表明自然界的壮观景象无法用语言完全描述。 赏析 -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
【注释】 1. 颂一百则,这里指《赞经》,是佛教的一篇经文。 2. 其九十八:指《赞经》中的第九十八首。 3. 明珠在掌:比喻手中掌握的权柄。 4. 有功者赏:指有功之人应当得到奖赏。 5. 胡汉不来,全无伎俩:指汉族和吐蕃人不来侵犯。 6. 波旬失途:指吐蕃军队失去方向。 7. 瞿昙瞿昙:梵语Kulaksana的音译,意为“我”,这里指作者自己。 8. 识我也无:指作者自问能否识别出自己。
诗句解读: - “遍身是,通身是,拈来犹较十万里。” - 注释:身体上处处都覆盖着。比喻其无处不在,难以捉摸。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某种事物或思想如影随形、无处不在的特点,强调它的普遍性和深入性。 - “展翅崩腾六合云,抟风鼓荡四溟水。” - 注释:展翅翱翔如同撕裂了云层,挥动翅膀激起了海浪。 - 赏析:此句描绘了一种雄壮的气势与力量,形象地展示了主体的能力与影响。 - “是何埃垲兮忽生
注释: 一片虚空的心境,断绝了一切情欲。从此天地之间,只有空灵的道心显现。 蚌中蕴含着深邃玄妙的意蕴,曾经与禅家展开过激烈的争论。 赏析: 此诗描绘的是诗人在静坐冥想时所感受到的境界。首句"一片虚凝绝谓情",诗人通过自己的感受,描绘出一片虚空的心境,这种心境既不是世俗的,也不是功利的,而是超越了一切情感的。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也是一种至深的感悟。 次句"天人从此见空生"
全象全牛翳不殊,从来作者共名模。 如今要见黄头老,刹刹尘尘在半途。 注释:全象全牛,指牛的全身,包括头、角、耳、蹄等部位。翳:遮挡。 从来:自古以来。作者:诗人。 今:现在。黄头老:黄色的公牛。 刹刹:指纷纷扰扰,尘土飞扬的样子。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轮回和世事无常的感慨。 首句“全象全牛翳不殊”,诗人以牛为喻,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的观念。他看到了牛的全身,包括头、角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头兮第一,第二卧龙。 这句诗可能是在描述一个领导者或者权威的形象,其中“头”代表最高的位置或领导的地位,而“卧龙”则暗示这个人像古代传说中的卧龙一样,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不鉴止水,无处有月。 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哲理,即如果一个人不能看清自己的行为和动机,那么他就无法找到真正的幸福或满足感。就像一面镜子不能映照出自己的影子一样,如果没有自我反思,那么就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成长
赏析:这首诗通过泥、金、木、杖四种不同的佛,来比喻生活中各种不同形态的人。泥佛不度水,象征着那些表面看起来善良,但内心却充满虚伪和欺诈的人;金佛不度炉,则指出那些表面金光闪闪,实则内心阴暗,只追求物质享受的人;木佛不度火,暗示了那些外表朴实无华,内心却充满了贪婪和欲望的人;杖子忽击著,则揭示了那些看似平凡无奇,实则内心深藏智慧和力量的人。这四种类型的人,无论他们处于何种环境
祖佛从来不为人,衲僧今古竞头走。 明镜当台列象殊,一一面南看北斗。 斗柄垂,无处讨。 拈得鼻孔失却口。 【注释】: 祖佛:佛祖,指释迦牟尼佛。 衲僧:指僧人。 明镜:喻指南岳衡山。南岳有座南岳衡山,山上有座大庙叫南岳大庙。“明镜”即指南岳大庙。 列象:佛教中的二十八宿,每宿各有星象。这里借指天上的星辰。 斗柄:北斗七星,斗柄指斗杓(勺)。古人认为北斗可以指引方向。 “无处讨”,意思是无从寻求。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宁静的山水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向往。首句“问既有宗”意味着在众多宗师之中,我也有属于自己的宗派或思想。第二句“答亦攸同”则是说我也与他们有着相同的答案或观点。第三句“三句可辨”可能是指诗中的某些句子可以明显分辨出来,而第四句“一镞辽空”则可能是说箭矢虽然射向远方,但目标依然清晰可见。 诗人转向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大野上的凉风飒飒作响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解答时,先理解全诗的意境及思想感情,再结合注释、关键词分析。 “祖域交驰天马驹”一句,写马儿奔驰如闪电。祖域,指代祖上的土地和祖先的家。“天马驹”,即天马神驹,指骏马。“祖域”与“天马驹”相呼应,表现马之快。 “化门舒卷不同途”一句,写马儿驰骋在广阔的原野,其速度有如云烟。“化门”,指变化莫测的门径。“舒卷”,指舒展、伸展。“不同途”,指没有相同的道路可以走
镇州的萝卜天下闻名,所有的僧侣都来取模。 只知道自古以来,争论乌鸦与白兔的颜色。 “贼”是形容衲僧的鼻子尖细而灵巧,曾用来形容僧人的鼻孔
【译文】 这错那错,千万别挑拣; 四海浪平,百川潮落; 古策风高十二门,门门有路空萧索; 别以为萧索,作者好求无病药。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和诗人心情的七言绝句。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的欣赏和对诗人自己心境的描绘。 首两句“此错彼错,切忌拈却”,意为:此处错、彼处也错,千万不要挑剔。这是一种对事物多样性的包容和接纳的态度。在这里,“拈”指挑剔或选择,“却”则表示否定。整句话的意思是
【注释】 颂一百则:即《千文颂》,汉魏六朝时的一种文体,每句四字,共一千零一十字。 断际全机:指《千文颂》的结体形式。断,指截取部分;际,指截取的边际。全机,指完整的字形结构。 继后踪:继承前人的风格或传统。 持来:指书写。 何必:不需要。 从容:悠闲、不慌不忙的样子。 巨灵:巨大的神祇。 抬手:举起手,比喻挥毫动墨。 多子:众多。 分破:打破,这里指书写。 华山:华山,山名。 千万重:千万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