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随印转,将逐符行。
把断要关,不通音信。
【注释】
偈:佛教的诗歌,这里指诗。
偈六十三首:这是唐代僧人寒山所作的六十三首诗。
其十三:此篇为第13首。
兵随印转:军队的行动要按命令执行,不得擅自行动。
将逐符行:军官要服从军令,不得违抗。
把断:把守,控制。
要关:关键部位。
不通音信:没有收到命令。
【赏析】
这首诗写军纪严明,号令如山,要求部队严格执行命令,不得擅自行动。全诗语言简洁,含义深刻,是一首反映军事纪律的佳作。
兵随印转,将逐符行。
把断要关,不通音信。
【注释】
偈:佛教的诗歌,这里指诗。
偈六十三首:这是唐代僧人寒山所作的六十三首诗。
其十三:此篇为第13首。
兵随印转:军队的行动要按命令执行,不得擅自行动。
将逐符行:军官要服从军令,不得违抗。
把断:把守,控制。
要关:关键部位。
不通音信:没有收到命令。
【赏析】
这首诗写军纪严明,号令如山,要求部队严格执行命令,不得擅自行动。全诗语言简洁,含义深刻,是一首反映军事纪律的佳作。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林逋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的“辩禅人”,指的就是诗人自己,他通过自己的画作来表达对佛道二教的理解和感悟。下面是逐句释义及赏析: 1. 非幻非真,僧繇难写。 - “非幻非真”意味着这幅画并不是真实的事物,而是一种超脱现实的意境。 - “僧繇难写”则是指这种境界难以用传统绘画技巧表现出来。 2. 貌不惊人,权衡保社。 - “不惊人”指的是画中人物并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诗句原文: 明明梵音海潮音,青青胜彼世间音。 雨则慧日破诸闇,日则名为观世音。 译文注释: 这首诗通过描绘“雨”与“日”的意象,来象征佛教中的“梵音”和“观世音”。在诗中,“雨则慧日破诸闇”指的是雨水滋润大地,使得光明普照,象征着智慧的启示;“日则名为观世音”则是指阳光普照,如同观世音菩萨般普渡众生。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隐喻了佛法的教义
释义:煎茶扫地的事情就像麻一样多,如果掌握了规律就不会有差。打碎了画瓶后回去,才知道那些都是凡人眼中的花。 注释:颂:赞美;古:古代的人或事;十六首:这里泛指诗歌的篇数。麻:麻线,比喻纷乱复杂。如麻理不差:比喻事情繁多而有规律可循。若:如果;归去后:回去之后。始知凡圣眼中花:才明白世上的人都把一些看似平凡的东西看成了神圣之物。 赏析:诗人用“煎茶扫地事如麻”来表达自己对于琐碎繁杂事务的态度
【注释】 法王:指佛陀。依:依止。祖师:佛教语,指释迦牟尼佛。 二臂三头:指佛陀的双肩。转背:回身,转身。伊:代词,他,指佛陀。 端:正。旨:宗旨。瞬:眨眼。 【赏析】 这首诗是颂赞佛陀的。 首句“法王严父是真依”,颂扬佛陀为佛法的化身。“法王”指佛法,“严父”比喻其威严和慈爱,“真依”指佛陀是众生皈依的依归。 第二、三句“二臂三头转背伊”,“二臂”指佛陀的双手,象征慈悲
【译文】: 我刚刚踏入丛林,向你问路来由,你吃粥无过洗钵休。 有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 【注释】: 丛林:佛教语。指佛门。 乍入:刚进入。 钵:僧人用的容器。 吃粥无过洗钵休:意为吃粥没有过错只是清洗僧器罢了。 意气:豪迈之气。 风流:文雅。 赏析: 《颂古十六首》是唐代诗人贾岛所作的一组诗篇,这组诗共有16篇,每首四句,每首自成一首五言绝句,每篇都以颂扬古人的诗句作为题咏,共六十六句
下面是对《颂古十六首 其七》的逐句释义、诗句和译文的注释,以及末尾的赏析。 1. 诗句释义: - “风头坐断进还难”,描述着一种进退两难的局面,暗示着某种困境或决策的困难。 - “衲子相将不易看”,这里的“衲子”可能是指僧人或者修行者,表达出对这些人群的不易理解和观察。 2. 译文: - 第一句:“在风口浪尖上,进退都很难。” - 第二句:“僧侣们相互跟随也不容易看清。” 3. 关键词注释
【注释】 妙体:佛家语,指佛教中所说的“法身”。如如:指佛法。卷舒:指佛法的展开和收卷。恁么去:指佛家的“般若”之学。草庵:指简陋的僧舍。 【赏析】 此诗为颂古组诗中的第十首,作者在赞美佛家教义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认识。 第一句“妙体本如如”,是说佛家所倡导的“空”的理论,是真正的“妙体”。 第二句“无劳待卷舒”,是指佛家教义的“法身”,是不需要人们去卷舒或收起的。
注释:工巧诸伎艺,头头迸出真祥瑞。 瞥然端坐到家乡,堪笑维摩谈不二。 释义:各种精巧技艺层出不穷,真是吉祥如意的征兆。 突然之间端坐在家中,可笑的是维摩诘谈论的是非二谛。 赏析:这是一首颂古之作。诗人以“颂”为题,对历史上著名的巧匠和能言善辩的辩士分别进行了赞美。首句“工巧诸伎艺,头头迸出真祥瑞”,赞颂了历代工匠的精湛技术与卓越贡献;而第二句“瞥然端坐到家乡,堪笑维摩谈不二”
这首诗的译文是:佛祖不是道亲,我也不是他的亲人。在佛门以外,我殷勤地指陈道理。我的征兆还没有分清,全身都像露水一样。我不知道谁能够理解其中的意旨。 注释解释:颂古:佛教术语,指颂赞古代诸佛的功德;非:不是。道父:佛教术语,指道教徒的父亲。朕兆:佛教术语,指朕的征兆。全体露:全身露。指露水。中人:指内行人
【注释】 颂古十六首 其九: 非风幡动唯心动,犹涉廉纤强指陈。 大地未曾添寸土,不知谁是点头人。 【赏析】 此诗写诗人面对现实,感到困惑、失望和不满之情。全诗语言平实,但蕴含的深意耐人寻味。 “非风幡动唯心动”:风吹幡动,幡不动,风吹幡动,幡也不动。诗人认为,只有自己的心在跳动,才会引起对外界事物的变化。 “犹涉廉纤强指陈”:尽管自己没有实际行动去改变现状,但还是像别人一样批评指责别人。
诗句 1. 熙熙风景不相饶,免见丹霞把佛烧。 - 注释: 这里的“熙熙”指和煦的阳光,而“风景”则是指周围的环境。诗人用“不相饶”表达阳光明媚、景色宜人,但自己并未参与其中,避免了因欣赏美景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事物。 - 赏析: 此句反映了诗人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欣赏与享受,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世俗繁华的淡泊态度。 2. 莫谓开炉无一事,汾阳扇子手中摇。 - 注释:
注释: 1. 偈六十三首,是一首佛教禅宗诗。 2. 其十一,是第六十三首的最后一句。 3. 问和答:这是问答的形式,是佛教禅宗的常用手法。 4. 尖新逞峻机:尖新,指锋利、锐利;逞,炫耀;峻机,深奥的道理。 5. 如将画饼要充饥:就像把画上的饼当做食物来吃一样,比喻不切实际的幻想。 6. 争似忘言合大虚:与其用言语来解释,不如达到无言的境界,与虚空融为一体。 7. 万古碧潭空界月
【赏析】: 此诗是一首禅机诗,以问答的形式,把禅宗“不立文字”的意旨和佛家“心外无物”的观念表达出来。 全诗四句八对,每对中都包含着两个相对的句子,如“时光迅速,不与人期”对“刹那异世,早见岁除”。在形式上,这是典型的对仗,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偶对,而是有其特殊含义的对仗。这种对仗,既突出了时间、空间的瞬息万变,也反映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认识。 第一首,写时间的流逝,表现了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梵志的《偈六十三首》的第14首。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诗句解读与注释 1. 以字不是八不成:这句话可能意味着某个特定的字或词在某种语境下,如果去掉“八”这个部分,就无法形成完整的意义或形象。这里的“以字”可能指的是一个特定的字符或者字形。 2. 无言童子笑欣欣:这句描述了一个人(可能是孩子)看到某些东西时露出开心的笑容。 3. 优昙华现人间瑞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偈六十三首》。下面是诗句的逐句释义: 1. 湘山青,湘水碧。 注释:湘山(指湖南的衡山)翠绿,湘水(指湖南的资水)碧绿。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湖南衡山和资水的壮丽景色,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 2. 上下四维,东西南北。 注释:上下四方,东边西边,南边北边。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世界的广阔和多样性的感慨,同时也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3. 处处释迦
```text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声。欲入三摩提,实从闻中证。 ``` 注释: “此方真教体”中的“此方”指代佛教的修行法门。“真教体”表示真正的教义或修行方法。“清净在音声”意味着通过声音本身可以达到内心的清净状态。“欲入三摩提”指的是想要进入冥想的境界。“三摩提”是佛教术语,意指心念的专注和静止。“实从闻中证”表明这种内心的清净和冥想的状态,实际上是通过听闻佛法而获得的证悟。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