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家流,勿忌讳。
干木随身,逢场作戏。
有时高卧白云,有时持盂闹市。
有时爱抚没弦琴,有时善宣无量义。
有时似痴似騃,有时为祥为瑞。
不是碧眼胡,亦非傅大士。
住,住,他年自有知音知,何必清风动天地。
【注释】
偈六十三首 其三十八:
- 【注释】禅家流:佛教徒,修行者。
- 【注释】干木随身:指佛性常在,不离法身。
- 【注释】逢场作戏:比喻处事圆滑。
- 【注释】有时:指有时行善事,有时行恶事。
- 【注释】白云:喻隐士或高僧居住的地方,即山林。
- 【注释】持盂闹市:喻行善事时不避世。
- 【注释】没弦琴:喻没有弦乐,比喻清静。
- 【注释】为祥为瑞:指有吉祥和祥和之意。
- 【注释】碧眼胡:指西域人,也指异教徒。
- 【注释】傅大士:指禅宗六祖之一的慧能大师(慧能)。
- 【注释】住:止息,安顿。
- 【注释】他年自有知音:指未来会有懂自己道理的人。
- 【注释】清风动天地:比喻清高。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佛教僧侣的生活,表达了他们随遇而安,不为世俗所困的态度。诗中的“干木随身”,意味着佛性常在,不离法身。“逢场作戏”则形容他们在面对不同环境时的圆滑处事。诗中还提到了佛教僧侣在不同场合的行善与隐居,如在闹市中行善,在山林中修炼。此外,他们还善于隐藏自己的智慧,以“无弦琴”比喻。
最后两句表达了对佛教僧侣的赞赏之情,认为他们既有祥和之气,又有崇高之德。诗人认为他们的德行值得尊重,即使不是来自中原,也不是来自外国,而是他们自己的成就。诗的结尾强调了佛教僧侣的隐居生活,认为他们是未来懂得他们道理的人。整首诗赞美了佛教僧侣的高尚品德和隐逸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