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四月一,结夏又在即。
若是到家人,日日是好日。
注释:今天四月一日,夏天即将到来。如果到了夏天,那么每一天都是好日子。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颂扬夏日的诗,通过描绘夏日的美好景色和人们的心情,表达了对夏日的喜爱和赞美。诗人通过“结夏”一词,将夏日比作一个美好的季节,让人们在这个季节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同时,诗人还通过“若是到家人,日日是好日”这一句子,表达了对家庭幸福的祝愿,希望家人在夏天里能够过得快乐、幸福。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今朝四月一,结夏又在即。
若是到家人,日日是好日。
注释:今天四月一日,夏天即将到来。如果到了夏天,那么每一天都是好日子。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颂扬夏日的诗,通过描绘夏日的美好景色和人们的心情,表达了对夏日的喜爱和赞美。诗人通过“结夏”一词,将夏日比作一个美好的季节,让人们在这个季节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同时,诗人还通过“若是到家人,日日是好日”这一句子,表达了对家庭幸福的祝愿,希望家人在夏天里能够过得快乐、幸福。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释绍昙的《画偈》,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诗句解读: 1. 信庵居士画月庵老衲月林顶相求赞 - "信庵居士"指的是作者自己,他是一位僧人。"画月庵老衲月林顶"则描述了一位名叫月林顶的老和尚。"相求赞"表明作者在为这幅画作作赞美之词。 2. 佛祖权衡,人天眼目。 - 在这里,“佛祖权衡”可能是指佛陀的智慧或法理,用来指导世间的众生
【译文】 临济和尚赞一喝当阳,寸丝不挂。 挠括丛林,至今话把。 【注释】 临济:即临济宗,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的临济宗的开山祖师。他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提倡“喝”和“棒”的禅法,反对坐静打坐,认为“一喝当阳,万籁俱寂”,强调“逢着便拈,逢着便提”。 一喝当阳:形容临济宗的禅法直截了当,毫不拐弯抹角。 挠括丛林:形容临济宗的禅法广泛流传于丛林之中,影响深远。 至今话把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雪峰真觉祖师的诗。下面是逐句释义和译文: 1. 三到投子,九上洞山。 注释:雪峰真觉祖师三次来到投子山,九次登上洞山。 译文:雪峰真觉祖师三次来投子山,又九次登上洞山。 2. 鳌山成道,已是自瞒。 注释:在鳌山上修得道法,已经能够自我欺骗了。 译文:在鳌山上修得道法,已经能够自我欺骗了。 3. 阿呵呵,惹得虚名走世间。 注释:啊呵呵,因为追求虚无缥缈的名声而四处奔波。 译文
注释: 或处禅林,或居树下。 指和尚们居住的禅寺和在树荫下打坐的僧人。 或在僧房,或白衣舍。 指一些出家修行的人住在寺庙中,还有一些不穿袈裟的人住在僧舍里。 法惠写出如是观,单明张拙秀才话。 意思是法惠写出了如此的观察力,而单明则能够说出这样的话语。 赏析: 这首诗是关于佛教徒的生活和修行方式的描绘。诗人通过观察不同地方的僧侣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佛教修行的理解
释义: 禅师不参禅,道士不学道,这样的村僧唱着喏。 错错,一段风光无处着落。 注释: 1. 禅人:禅宗僧人。 2. 师顶相求赞:这是一首赞美禅师头顶的颂诗,“师”指禅师,“顶”是头顶,“相”是形状、形象,“求赞”是赞美。 3. 错错:错落,错综。 4. 风光:自然景观。 赏析: 这首偈语通过描绘一个村僧的形象,表达了禅宗不追求外在的形式和形式上的学问的理念。诗中“禅不参”,即禅宗不参与世俗的学问
这首诗出自《全唐诗》,作者是李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自赞者村叟,能杰斗,踞胡床,一不守。 - 诗句解读:诗人自称为村中的老者,他有着非凡的才能和勇气,坐在一张胡床上,不受拘束。 注释:村叟 - 指乡村中年老的人。 - 译文:我自诩为村中的智者,拥有非凡的才华和勇气。 - 赏析: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临机拶著火星飞,惊起须弥颠倒走。 -
【解析】 题干要求“赏析”,所以考生要结合诗歌的主题、手法、情感等进行赏析。本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写达磨祖师的金锡,银山铁壁的形象以及透过他玄关看到青天白日的景象来表现其超凡脱俗和高远的境界。 【答案】 译文: 达摩祖师手持金锡(即金杵),他的身边有白银堆积起来的山峰和像铁壁一样的坚城。 面对我的人,却还说不认识这位圣者。 从他那里透进玄妙的门户,看到的是青天白日。 注释: 达磨
【注释】 黄檗:指唐代著名禅僧黄檗运空。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禅宗认为“棒打门头,杀人活人”。棒打门头,意在使弟子悟道,但必须以慈悲之心对待;一掌一掌地拍击,则会使弟子感到疼痛。 【赏析】 此诗是禅宗大师黄檗赞颂一位高僧的偈语。首二句“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禅门的“棒法”(即棒打门头)。第三句“杀人能活人”,“杀人”是指用棒法来开悟对方,使之觉悟
【注释】 瞿:通“渠”,指代。 云:指佛教的僧人。 瞿昙:梵语,意译为瞿昙,是古印度的一个国王的名字,这里泛指僧侣,即和尚。 巴鼻:即“巴鼻”的谐音。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于佛教徒的一种调侃与讽刺,其内容主要是对那些出家人在世俗社会中到处游荡,四处乞讨的行为表示了不满。 第一句:“指天指地,无处回避。”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佛教徒到处游走,好像无所不知似的,让人无法避免他们的纠缠
【译文】 大雄宝殿前有座大山峰,我在这里独自坐着。 和尚宗通讲得也是头头是道。 老木桶里盛满了漆水,不落入无和有的中间。 【注释】 大雄:指大雄宝殿,又称大雄宝殿或大雄宝堂,佛教语中称释迦牟尼佛为“大雄”,故名,位于中国佛教寺院的大殿。 咄者老漆桶:咄(duō)者,形容声音高亢而长;老漆桶,比喻空无一物。 【赏析】 《百丈和尚赞》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此诗以百丈禅师自比,表达了他淡泊名利
这是一首描绘鹁鸠(布谷鸟)的诗,通过人对鹁鸠的评价,反映出诗人对于这种小鸟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下面将逐句进行解读: 1. 人笑鹁鸠拙:这首诗的第一句“人笑鹁鸠拙”,表达了人们对于鹁鸠(布谷鸟)的一种看法,认为它们的行为笨拙,不够机敏。 2. 鹁鸠自不拙:然而,诗句的后半部分“鹁鸠自不拙”则转折,指出其实鹁鸠并不笨拙,它们自有它们的特色和价值。 3. 两茎柴子上:第三句“两茎柴子上”
【注释】 朝朝:每日。 揭(zhān):翻,倾倒。 孟春:农历正月为孟春。 赏析: 《偈颂七十六首》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来比喻世间的名利场,讽刺了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通过描写一年四季中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名利的淡漠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如人们对名利的追求以及由此带来的痛苦和困扰
这是一首佛教颂诗,描述了僧侣们的生活。 昨日入院,今朝设粥。 - 昨日入院:昨天进入寺院。 - 今朝设粥:今天开始设置粥食。 斋罢吃茶,参前澡浴。 - 斋罢:吃过斋饭之后。 - 吃茶:喝茶。 - 参前:在寺院前参拜。 - 澡浴:洗个澡。 个是灵山亲付嘱。 - 灵山:佛教中的圣地,这里指代佛或菩萨。 - 亲付:亲自嘱咐。 - 嘱:吩咐。 这首诗描绘了僧侣们在寺庙里的日常活动,包括进餐、喝茶
鹤立松梢月,鱼行水底天。 译文:一只白鹤站在松树的顶端,月光洒在它的身上,仿佛在欣赏着美丽的景色;一条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动,它的身体倒映在水面上,与天空融为一体。 注释:鹤,一种鸟类,通常栖息于高大的树木上;松树,一种常青树种,高耸入云,适合鹤类生活。月,这里指月亮。鱼,一种生活在水里的生物。水底,即水的底部。天,指天空。 风光都买尽,不费一文钱。 译文:美丽的自然风光尽收眼底,无需花费任何金钱。
今日的太阳比昨天更亮,昨日的阳光已不再。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又向西落,人们谁能知道这背后的秘密? 尚未了悟的人听了我一言,只有现在能动口说此话。 注释: 偈颂七十六首 其七十五: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禅宗公案诗。 “今日”和“昨日”都是指太阳,用来形容日月的变化无常。 “日来日往”是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又向西落。 “阿谁”(疑问代词,谁)用来反诘,表示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注释】 偈颂:佛教用语,指佛经中的颂赞。七十六首:即《金刚经》中所说的“如来说名悟一切众生,悉皆得成无上正等菩提”,是佛教经典之一。来时无踪、去时无迹:意为来去都没有什么痕迹。青天霹雳:形容声势浩大,威猛无比的雷电。 【赏析】 这首偈颂是《金刚经》的一段文字,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佛法的威力与广大无边。 “来时无踪”和“去时无迹”两句,表达了佛法来去都没有什么痕迹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