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有玉,沙里无油。
德山临济,未出常流。
却忆寒山子,时临古渡头。
诗题:偈颂一百三十三首 其四十二
石中有玉,沙里无油。
德山临济,未出常流。
却忆寒山子,时临古渡头。
译文:
在石头中发现了美玉,沙子里却没有油脂。
德山和临济虽然都达到了高深的境界,但并未超出常规的思维方式。
回忆起那位名叫寒山子的隐士,他经常停留在古老的渡口。
注释:
- 石中有玉:意指在看似平凡或普通的石头中,隐藏着珍贵的玉石。
- 沙里无油:比喻在平凡的沙子中,找不到有价值的油脂。
- 德山临济:指的是禅宗中以德山和临济两位大师为代表的修行方式,他们提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 未出常流:意味着这些大师的思想或修行方法并未超出常人的思维或行为范畴。
- 寒山子:唐代著名的隐士,传说中隐居在寒山,过着清贫而超然的生活,常被后人引用来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时临古渡头:描述了寒山子时常出现在古老的渡口,可能是为了寻找内心的平静或是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界中的石头与沙粒进行比喻,引出了对禅宗思想的思考。首先,“石中有玉,沙里无油”两句,诗人通过对比石中的玉石与沙中的油脂,巧妙地表达了禅宗中的一种观念,即真正的智慧和修养并不需要在物质的财富上积累,而是在心灵的纯净和悟性上达到一种超越。这种思想强调了禅宗的直观体验和直接领悟,超越了世俗的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
“德山临济,未出常流”两句,进一步揭示了禅宗思想的深远影响。德山和临济作为禅宗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教诲和方法被广泛传播和应用,但他们的教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体现了禅宗思想的包容性和适应性,也反映了佛教文化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的生命力。
“却忆寒山子,时临古渡头”两句则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了一位名叫寒山子的隐士,这位隐士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对世界的独到见解,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心中的楷模。他的隐居生活不仅是一种逃避世俗的方式,更是一种对人生和宇宙深刻理解的表现。寒山子的形象激励着人们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自我超越,同时也提醒人们在追求世俗成功的同时,不应忘记内心的修炼和精神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和禅宗思想的引入,展现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和文化审美。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美丽描绘,更是对心灵境界的提升和对人性本质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