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看人,火照火。
无杂坏,忘彼我。
注释:人们互相看对方,如同烈火照自己。不要混杂在一起,忘记彼此的分别和区别。
赏析:这首诗是《偈颂一百四十一首》中第二十七首,表达了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不要因为自己的私欲而损害他人的利益的哲学思想。诗中的“火”、“彼我”等关键词也寓意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看人,火照火。
无杂坏,忘彼我。
注释:人们互相看对方,如同烈火照自己。不要混杂在一起,忘记彼此的分别和区别。
赏析:这首诗是《偈颂一百四十一首》中第二十七首,表达了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不要因为自己的私欲而损害他人的利益的哲学思想。诗中的“火”、“彼我”等关键词也寓意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诗句释义】 1. 德义请赞:德义,指的是道德和正义;请赞,表示赞美。整句的意思是请求赞美道德和正义。 2. 义出丰年,俭生不孝:意思是说,道德和正义可以带来丰收的年景,而节俭则会导致不孝。 3. 自古自今,岂容师教:意思是从古到今,难道容忍老师教导吗? 4. 义兮义兮知不知:这是对道德和正义的赞美,表达了一种对道德和正义的敬畏和尊重。 5. 官税了兮何用钞: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官员征税了
德浚请赞 德浚,即李德载,字景文,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学生,官至尚书右仆射。德载为人耿介,为官有声,与白居易、刘禹锡交游甚密。他一生好客,喜宾客,常与宾客饮酒赋诗,自号酒中仙。 赞:这里指代诗歌的序言或后记,相当于“序”。 德浚(dézōn)请赞:德浚在这首诗里以“酒中仙”自称,他请人作序(赞),说明他要写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踞胡床:坐在一张胡床(古代的一种高脚坐具)上。 握麈尾
【注释】 “泉大道赞”:这是一首讽刺诗。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借写酒和肉来讽刺贪官污吏。 “这瞎秃,无捡束”,是说这地方的官吏,没有一点规矩,乱来一气; “浴龙湫”:在湖南郴州城西,相传为古时神龙所游之水,故名。 “系蛇腹”:比喻官吏把钱财放在袋里,就像把毒蛇放在口袋里一样危险。 “瓢里酒,钵里肉”,指官吏贪污受贿,像喝酒吃肉一样。 “到头底事若为论,郴州城中六月六”:最后一句意思是
【注释】 1. 禅人:佛家语,指参禅的人。 2. 请赞:请僧人作诗,以颂扬其高僧身份。 3. 瞎贼:骂人之词,指不识字的人。 4. 无羁勒:没有拘束或约束。 5. 指槐骂柳,将南作北:意谓指槐骂柳是南辕北辙。 6. 横也凑他不得,竖也凑他不得:横竖都找不到他的踪迹。 7. 谁知箩里生姜:指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8. 元:同“原”。 9. 井中侯黑:即“瓮中之鳖”
【注释】 大不可忽:指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不能轻视。细不可欺:《庄子·天地》篇:“圣人常游于六极之下。”六极,即六合。六合之内皆为宇内,六合之外皆为宙内。《淮南子·要略》:“六合之内,圣人所不知;六合之外,神人所不及。”《列子·仲尼篇》:“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生而不论。”所以“六合”泛指宇宙间的一切。微,微小。机宜:权宜之计。 可以拈一尘融十虚以无遗:意思是说
注释: 人道脱俗,我道不似。 人们认为他像佛,我却觉得他不像。 口少四方,眉欠八字。 他的口才不多,眉毛却很粗。 不是普丰清上人,定应唤作王蛮子。 他不是普通的僧人,应该被称为“王蛮子”。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描绘了一幅人物形象。全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含义深刻,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表达了诗人对人物的理解和评价。 首句"人道脱似,我道不似。"意思是说
注释: 1. 僻性:指性格怪异的人。 2. 拗木枕:一种用来睡觉的枕头,形状奇特,两头尖,中间凹进去。 3. 没意智:没有智慧。 4. 自己独冤家:指自己就是最大的敌人。 5. 佛祖闲奴婢:佛教认为,众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但需要经过修行和悟性才能达到。在这里,“佛祖”指的是佛教的最高境界,而“奴婢”则是指普通人或众生。 6. 尝闻一饱忘百饥:这句话的意思是,曾经听说过,当一个人吃饱了以后
小师德輶请赞 喜一上,怒一上,少机关,足伎俩。 硬把虚空量,刚道有一丈。 似这般会算底本师,如何唤作无准和尚。 注释:这是一首赞美小师德輶(yuán)的诗。诗中提到了喜一上、怒一上、少机关等词语。喜一上、怒一上指的是小师德輶在表演时的情绪变化;少机关指他在表演时没有使用复杂的机关;足伎俩表示他的表演技艺高超。硬把虚空量、刚道有一丈形容他的表演技艺高超,将虚空都量得一丈长。似这般会算底本师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总共二十个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 眼里没瞳人,鼻头无孔窍。 - “眼里”指的是眼睛,“瞳人”是指瞳孔;“鼻头”指的是鼻子,“孔窍”是指鼻孔。整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个人的眼睛没有瞳孔,鼻子也没有孔窍。 - 注释:眼睛里没有瞳孔;鼻子上没有孔。 - 单卖赤发综,鬼见拍手笑。 - “单卖”指的是只卖,“赤发综”可能是一个错别字或者是一种形容
【注释】 须发:胡须与头发。 松:蓬松散乱貌。 孔:眼孔,这里指眼珠。 定动:静止不动貌。 死货:无用之物。 手头活弄:灵活地运用。 丹山凤:传说中的凤凰。传说中,丹山为凤凰栖息之所,故以“丹山”代指凤凰。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抓住所咏之物的特征,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并赋予其人的情感、志向,使其具有了人的情性意态。 首句写僧人的外貌。“须发蓬松”,写出僧人的相貌;“眼孔定动”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把握全诗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首先要读懂诗句的意思,然后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此题注意“是”字的翻译,不要译成“时”,要译成动词。 译文:年复一年都是好时光,天天都是好日子。好事大家都知道了,今天是正月初一。 赏析:这是一首颂扬新年的颂诗,诗人以“年年”、“日日”、“好事大家知”三个短句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内容,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作答。注意通假字“即”“已”,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句的意思,再写出诗句的意思即可。 (1) “过去”指过去的一切;“未来”,指现在及以后的一切。“即今名现在,现在安在哉”的意思是:现在就是现在的名字,怎么能够知道它现在在哪里呢? 译文: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也不存在,现在的就是现在的名字
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 1. 一饱忘百饥:这句诗表达了一个观点,即当人们吃饱了的时候,他们就不再担心饥饿。这反映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即物质丰富到可以让人忘记饥饿的痛苦。 2. 人人尽展眉:这句话描绘了一个场景,那就是在物质条件充足的情况下,每个人都能够轻松地展露笑容,无忧无虑。这里的“尽展眉”可以理解为“完全放松”,形容人们的心情非常愉悦。 3. 太平无事日
注释: 1. 拽石:搬运石头。 2. 搬土:搬运泥土。 3. 三分甜,七分苦:形容生活的艰辛与快乐并存。 4. 粪箕拈起两肩担,飏下钁头无觅处:比喻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诗中的“一拽石,二搬土”形象地描绘了生活中的种种艰难,而“三分甜,七分苦”则揭示了生活的真谛——无论是喜悦还是痛苦,都是生活的一部分,都需要我们去经历和承受
【注释】 偈颂:佛教经文,是汉传佛教特有的文学形式。 偈:偈,即韵文,有诗的格式,但内容多是讲说佛教的道理和修行的方法。 结制:建立戒律。 三昧:梵语“摩诃三昧”的简称,意译“定”,指禅定境界。 普化:泛指佛、菩萨等一切众生。 摇铃:佛寺中僧人用以召集徒众的木鱼声。 老卢:指年老的农民。 踏碓(duō):古时舂米的工具,用石制成,形似臼,一竖一横。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高僧鉴真大师的一首偈颂
偈颂一百四十一首 其三十 这两个老冻侬,顽处似牛皮,烂处如坏絮。 译文:这两个人就像牛皮和坏絮一样,虽然有些地方很顽固(牛皮比喻固执),但另一些地方却很脆弱(坏絮比喻软弱)。 注释:牛皮:比喻人的固执或强硬的性格;坏絮:比喻人的软弱或脆弱的性格。 虽然各有机关,争奈浑无展处。 译文: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手段或者策略,但是这些并不能让他们摆脱困境(“机关”比喻手段或策略)。 注释: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