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恍惚惚,杳杳冥冥,非精非物,非佛非心。
缺齿老胡得之而不识,飏在乎嵩山之阴。
诸人还识得么,水上青青绿,元来是浮萍。

【注释】:

偈颂七十六首 其三十八

恍惚(1)忽忽,杳冥(2)冥冥,非精(3)非物(4),非佛(5)非心(6)。

缺齿老胡得之而不识,飏(7)在乎嵩山之阴。

诸人还识得么,水上青青绿,元来是浮萍(8)。

“恍惚”是形容神志不清,精神恍惚的样子。“杳冥”指幽深寂静的境界。“非精非物”,指不是凡俗的实物,不是一般的物体。“非佛非心”,意即不是佛教中所说的佛和佛教徒的心。这里说,它既不是佛教所说的佛和佛教徒的心,也不是世俗的普通物体。

“缺齿老胡”,指传说中没有牙齿的和尚慧能。他得之于天上,却不认识这个宝物。“飏”,飘荡。“在”,助词,表处所关系。“嵩山”,山名。在今中国河南登封县西北。“阴”,同“荫”。

“诸人还识得么”,意谓你们还认识得到吗。“水”,这里泛指一切事物。“青青”指青草。“浮萍”,指漂浮不定的水草。

【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神秘的宝物,由天上而来,被一位和尚误认。诗人以问答的形式,把谜底揭开。

全诗共八句,前四句为第一层,后四句为第二层。

前四句是写谜底的外貌特征。开头两句,用四个叠字“恍恍惚惚”和“杳冥冥”,描绘出一种迷幻的状态,使人感到神秘莫测。接着又用三个叠字分别描写谜底的三种特性:“非精”、“非物”、“非佛”,说明它既不是一般物质的东西,也不是佛教中的“佛”,更不是佛教徒的“心”。这一句是说,谜底不是任何一般的事物。“缺齿老胡”是说这个谜底是由天上来的,但天上的和尚慧能却没有认识它。“飏在乎嵩山之阴”则是说,这个谜底落在了嵩山的山阴处,也就是落在了人间。

后四句是解答前四句的提问。诗人先用“诸人还识得么”这一设问,然后回答“水上青青绿”是谜底,并进一步解释它是“元来”是浮萍。这里的关键是要抓住“青青”二字,它既是对谜底的修饰语,也是谜底的特征。同时,诗人也用“水上”一词暗示了这个谜底是在水上漂浮的。最后一句则用反问的语气表示疑问:你们真的认识得了么?

这首诗虽然只有八句话,但却把谜底的形象描绘得十分生动、鲜明。特别是用“青青”、“水上”等词语,使谜底的特征更加突出。此外,诗中还运用了设问和反问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