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茂林修竹,高节虚心满目。
个个尽是儿孙,香严口哑舌秃。
兰亭四威仪 其三
坐在茂密的树林和修长的竹子之间。
个个都是儿孙,满目都是虚心高节。
个个口哑舌秃,香严处处可见。
坐,茂林修竹,高节虚心满目。
个个尽是儿孙,香严口哑舌秃。
兰亭四威仪 其三
坐在茂密的树林和修长的竹子之间。
个个都是儿孙,满目都是虚心高节。
个个口哑舌秃,香严处处可见。
【注释】 鬅鬙:形容头发蓬松。乖角:指眼睛有神。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奥旨:深奥的义理。永嘉:古地名,在今浙江温州。执文字见:执着于语言文字的形式。离文字缚:摆脱了语言文字的束缚。四座:四周的人。昭昭:明显的样子。教苑:教育园林。祥麟:吉祥的动物,比喻贤人、圣人。啸岩:指僧人。一枝不致寥寞者:指僧人不会因为一个人独自修行而寂寞。 【译文】 我头上的头发蓬松,眼睛明亮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福州长溪乐山王居士遣儿惟惺投师薙发写师顶相请赞其一: 1. 闻名不如见面,见面不如闻名。 - “闻名”意为听到名字或传闻。 - “见面”意为直接见到人或事物。 - “不如”表示两者相比较。 - “闻名不如见面,见面不如闻名。”意味着在听到别人描述之后,亲自见到某人往往更加印象深刻。 2. 两重虚假,一对眼睛。 - “两重虚假”指的是双重的不真实。 -
诗句释义 - 东山之源:指的是东山的源头,象征着起点或起始之地。 - 东涧之渊:指的是东边的山涧,可能暗指深远或隐秘之处。 - 截流之机:比喻掌握关键的机会或时机。 - 验人之眼:用来衡量或验证人的行为和品质。 - 扬清激浊:提倡正义,批评邪恶,通常用于形容政治或道德上的变革。 - 地覆天翻:形容变化巨大,几乎颠覆了原有的秩序或状态。 - 六代祖师:泛指历代高僧或者修行者。 - 竖毛呵手
悦堂穆知閤写师顶相请赞 春天水满四泽,夏天云多奇峰,秋天月扬明辉,冬天岭秀孤松。 译文: 春天的水波荡漾,覆盖了四野的湖泊;夏天时,云层密布,形成无数奇特的山峰。 秋天的月光洒满大地,照亮了万物;冬天的时候,山岭上独自挺立着一棵松树。 难以描绘的景象,无法找到知己,只能欣赏这美妙的自然风光。 注释: 四泽:指四边的水泽之地。 夏云多奇峰:夏天的云朵形状奇特,犹如无数的山峰。 秋月扬明辉
注释:形容王居士瘦骨嶙峋,像一担夫一样。在江湖上漂泊了几年,没有人认识他,也没有人请他去上祖师的画像。 赏析:这首诗是福州长溪乐山王居士派儿子惟惺去剃发写师顶相请赞的诗篇之一。前两句写王居士的外貌。后两句写王居士的遭遇。全诗通过描写诗人的形象,揭示了他的身世和遭遇,表达了他的愤懑情绪
这首诗是赞美六祖惠能的,惠能是禅宗五祖弘忍门下的弟子,后来创立了禅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1. 应无所住,白日迷路。 - “应”在这里是一个动词,意思是“应当”。 - “有所住”指的是有所依赖、固守。 - “白日”在这里是指白天,太阳。 - “迷路”是指迷失方向,比喻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或者方法。 - “应无所住”就是说应当放下所有的执着和依赖,不要固守任何形式的东西,要自由自在地生活。
【注释】: ①五祖:唐代禅宗五祖为弘忍,六祖为慧能。 ②传:传宗接代。受:接受。恩:恩惠。 ③怨:怨恨。 ④无受无传:没有接受也没有传授。 ⑤儿孙:后代子孙。 【赏析】: 这首七绝是赞扬五祖六祖的诗作。全诗通过“传”和“不传”的对比,赞美了六祖慧能继承五祖弘忍的宗旨,发扬光大,使佛教得以传播于世,并得到广大信众的信奉;而五祖弘忍则因门徒众多,弟子争权夺利,导致佛教分裂的局面。
圆觉寺的僧人,顽空法师讲道,真赞主唱佛经。 眼中有筋,舌头无骨。 卓然特立,天台祖室。 写悬河辩而四方绝唱,离文字相而诸天雨花。 扣其关者纷纷纭纭而退席,得其旨者峥嵘峥嵘而莫及。 且不以慈悲宝帐破麈白拂而当家传,自有鸾胶续断弦。 这首诗是关于圆觉寺僧人的颂扬之作。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僧人的非凡特质,他们不仅具有深厚的佛法修为,而且在演讲和辩论方面表现出色。他们的演讲如同悬河般滔滔不绝
【注释】 自赞:自我欣赏。 出林:离开树林。 虎方怒:老虎正生气。 方:正。 横冈:山的斜坡。 蟒(mǎn):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蛇,这里指山间蜿蜒的小路。 嗔(chēn):生气的样子。 世:世间,人间。 途路客:在道路上行走的人,即行人。 伤人:伤害人。 【赏析】 这首诗是说:老虎刚出森林的时候,它正怒气冲冲;而山间的小路就像一只正在发怒的老虎。世间没有走在路上的行人,终归是不会伤害到我的
解析 诗句逐句释义 1. 三脚驴子弄蹄行:描述了一个形象生动的场景,三脚驴子在行走时蹄子发出声响。"弄蹄行"指的是蹄子踩地的声音,可能因为蹄子不齐而显得有些滑稽或不稳。 2. 金毛师子大哮吼:这里用“金毛师子”比喻某个人,可能是在形容其外貌威武或者声音洪亮,给人一种雄壮的感觉。"大哮吼"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声音的强烈和震撼。 3. 五峰峭峻摩苍穹,千古万古扬家丑:描述了五个高耸入云的山峰
注释: 行:行走。 崇山峻岭,失脚踏翻古井:形容山路陡峭,行走艰难。 通身是口波澜,何须三止四请:全身都是波涛汹涌的波浪,又何必停下来三次四次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崎岖险峻的山景图,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山路的陡峭、行走的艰难刻画得淋漓尽致。首句“行,崇山峻岭,失脚踏翻古井”,形象地描绘了山路的陡峭和行走的艰难,让人仿佛能感受到诗人行走时的恐惧和艰辛。第二句“通身是口波澜,何须三止四请”
我们来逐句解释这首诗: 示资寿慧一监寺 1. 示:显示,表示。资寿慧一监寺:指施主为寺庙的住持或主持。 2. 二由一有一莫守,面首面南看北斗。 3. 二由一有:意为“二个由一个”或“两个由一个”。一有一莫守:意为“一个有一个不要守着它”。 4. 面首面南看北斗:意指面朝南方,仰望北斗星。 5. 勘破末山不露顶:意为勘破(理解、领悟)末山(禅宗用语)。不露顶:意为不露出头顶。 6. 玄机无着高叉手
【译文】 佛心禅师顶相 一千尊佛像头上的头光,是佛祖的罪过。 春风化雨,使丛林充满生机。 随顺人根机的人就让他上进,任顺器性的人就让他下来。 如果一个地方不通,就会天转地动。 救活天下的人,就是死僧;救活大地的人,就是活衲子。 这叫作:父不传子不记之妙,如保福一千尊佛像头上的头光,鲜为人知
【注释】兰亭:指王羲之在兰渚山(今浙江绍兴)修禊宴集的故事。四威仪:指四种仪态:东、南、西、北四方的仪态。流觞:古人举行宴会时用杯行酒,让客人依次取杯饮酒,叫做“流觞”。九曲:即九转。这里指酒杯。青源:即兰亭。白家香熟:指王羲之和谢安等人在兰亭宴集时,大家一边品茗,一边欣赏兰亭周围风景,十分惬意。三杯席地幕天,不辨东西南北:指饮酒畅快淋漓。 【赏析】这首诗是王维《兰亭》组诗的第四首
【释义】 兰亭四威仪中的第二首诗,写的是晋朝古寺。这首诗描写寺庙的僧人住在这里,一年到头不断地向邻居乞食,乞求了360多次。 【译文】 晋朝的旧寺庙啊,没有米呀醋呀。 一年到头向周围邻居讨饭吃,一共讨了360次
【赏析】 此词写一妇人虔诚礼佛,祈求佛菩萨保佑平安。全词以“马郎妇赞”为题,是咏叹一位虔诚的马郎妇。 词中首句“有愿必从”,即说这位女子有心愿,便一定去实现,这是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要诚心念佛,即可得到解脱。第二句“无刹不现”,意谓佛在何处都能显现,这是对佛教中“万法自在”、“随类化身”等观念的形象说明。第三句“鬓乱钗横”,描绘了这位妇女虔诚礼佛时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