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不如见面,见面不如闻名。
两重虚假,一对眼睛。
不近人情处,是句也刬,非句也刬。
一味拍盲时,逼犬透墙,证龟成鳖。
如斯杜撰,岂堪人师。
谁知千里同风句,却有乐山居士知。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福州长溪乐山王居士遣儿惟惺投师薙发写师顶相请赞其一:

  1. 闻名不如见面,见面不如闻名。
  • “闻名”意为听到名字或传闻。
  • “见面”意为直接见到人或事物。
  • “不如”表示两者相比较。
  • “闻名不如见面,见面不如闻名。”意味着在听到别人描述之后,亲自见到某人往往更加印象深刻。
  1. 两重虚假,一对眼睛。
  • “两重虚假”指的是双重的不真实。
  • “一对眼睛”比喻观察者的眼睛或判断。
  1. 不近人情处,是句也刬,非句也刬。
  • “不近人情”指行为不符合常理,缺乏人情味。
  • “是句也刬,非句也刬”表示这句话既是正确的也是错误的,表达了一种矛盾或困惑。
  1. 一味拍盲时,逼犬透墙,证龟成鳖。
  • “拍盲”意为盲目地追求。
  • “逼犬透墙”比喻迫使某物突破界限。
  • “证龟成鳖”用来形容某种努力最终失败,就像乌龟成了鳖一样。
  1. 如斯杜撰,岂堪人师。
  • “如斯”表示这样的行为。
  • “杜撰”意为无根据地编造。
  • “岂堪人师”意指这种行为怎么能成为别人的老师呢?
  1. 谁知千里同风句,却有乐山居士知。
  • “谁知”意为谁知道。
  • “千里同风”形容大家有着相同的志向或观点。
  • “却有乐山居士知”表示即便知道这个道理,也有像乐山居士这样的人能理解和认同。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质疑和对真实本质的追求。诗人通过对“闻名不如见面”、“不近人情处”等表述,传达了对于表象与本质、现实与理想之间差异的认识。在诗中,“两重虚假”,“一对眼睛”等句子揭示了人们在面对信息或评价时容易受到主观影响,而忽视了其真实性。同时,诗人也通过“一味拍盲时”,“逼犬透墙”等形象的描述,警示人们在追求过程中应保持理性,避免盲目性和冲动性。最后两句,则是对那些能够理解和认同这些观点的人的赞美,表明了诗人对于真理和真相的坚持和追求。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