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所顿忘,佯佯瞌睡。
一息不来,百川鼎沸。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要点和语言表达。解答时,先要读懂全诗,理解诗意;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诗句,进行赏析,最后再将答案组织成文字。
“能所顿忘”,意为忘却了一切,无所用心。“能”指佛家所说的“能所俱空”。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条件聚合而成的暂时现象,都是相对的、无常的。因此人们应当超脱对世俗事物的执着而达到解脱的境地。“赞”是颂扬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忘却一切,无所用心。
“佯佯瞌睡”,意为装出一副瞌睡的样子。这是诗人故意做出的姿态。“一息不来”,意为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百川鼎沸”,形容人非常困倦,好像有千万条江河沸腾似的。这两句的意思是:装作瞌睡的样子,呼吸急促,心跳加速。
【答案】
译文:
忘却一切,无所用心。
装出一副瞌睡的样子,呼吸急促,心跳加速。
赏析:①此诗是一首咏禅的诗。禅宗强调“不立文字”的主张,即不提倡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佛家的思想。诗人通过写自己“放拄仗睡”、“佯佯瞌睡”、“一息不来”、“百川鼎沸”,来表现自己“能所顿忘”、超脱尘世的状态。从表面上看,诗人是在描写自己睡眠状态的变化过程,实际上却是在以梦境的方式表现佛家禅宗所强调的“不立文字”的修行方法。
②首联两句,诗人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能所顿忘”的图景。“能”与“所”分别指佛家所说的“能所俱空”和“五蕴皆空”,二者相互关联,不可分割。所谓“能所俱空”,就是一切现象都无自性,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固定的自性。这种观点认为,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都是相对的存在。诗人之所以要“忘”一切,就是为了“得”到解脱——摆脱一切束缚,获得自由。诗人在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把佛家的思想融入了诗歌创作之中。
③颔联两句,诗人以拟人化的语言描述了自己进入梦境后的情景。“百川鼎沸”喻人十分困倦,呼吸急促,心跳加速。“一息不来”则进一步夸张,说明自己进入了梦乡,已经忘却了一切杂念。颈联两句是诗人对自己梦境的描述。“佯佯”,是假装的样子。“百川鼎沸”与上两句“百川”呼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梦中所见到的景象。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梦中所见比作现实景象。
诗人以议论收束全诗。“赞”即颂扬之意。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梦境,表达了自己对于佛家的禅学思想和修行方法的认同和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