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如毫末重如山,地角天涯去复还。
黄叶殒时风骨露,水边依旧石斓斑。
注释:轻如毫末,重如山,形容物体的轻重变化。地角天涯,比喻极远的地方。殒时,指落叶落地。风骨露,形容落叶随风飘落,露水沾湿了树皮。石斓斑,指石头上的苔藓。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落叶的飘落和石头的苔藓斑驳,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同时,也赞美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轻如毫末重如山,地角天涯去复还。
黄叶殒时风骨露,水边依旧石斓斑。
注释:轻如毫末,重如山,形容物体的轻重变化。地角天涯,比喻极远的地方。殒时,指落叶落地。风骨露,形容落叶随风飘落,露水沾湿了树皮。石斓斑,指石头上的苔藓。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落叶的飘落和石头的苔藓斑驳,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同时,也赞美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注释】: 1. 毡拍板,无孔笛。毡拍是古代的一种乐器,用羊皮制成的,拍打时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笛子是竹制的,吹奏时发出悠扬的旋律。两者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响效果。 2. 省要乞一言,虚空轰霹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节奏和音调,以达到和谐的效果。 3. 临机不解,转身又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遇到突然的变化或者突发的情况
【注释】 宣:宣布。兴化:唐代宗室支派,以宣城(今安徽宣城)为郡。问答图:即《宣和画谱》所载之《宣和画谱》卷五“宣和画谱”中的《宣和画谱》。庆会:指君臣欢聚庆贺。豁:开。全机:万事皆通的意思。百亿:形容极多。乾坤:指天地之间。光辉:光彩照耀的意思。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中通过赞美宣纸的质地、色泽和神韵,表达了对宣纸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诗人用“庆会”二字,把宣纸放在君臣欢聚庆贺的场合下赞颂
【解析】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前两句写冤仇和债主的相遇,中间两句写双方矛盾冲突的原因,最后两句写双方和解的过程。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冤有头”是说:仇怨有原因。“债有主”是说:债务有欠方。“天然欲访庞翁”是说:天生要见这个老翁。“恰好撞著此女”是说:恰恰遇见了这个女子。“揣尽家私,瓜甜蒂苦。”是说:把家里的全部财产都拿出来,结果却得到了不甜的瓜果,原因是:把甜的瓜蒂也挖出来吃掉了
注释 - 肃宗:指唐朝皇帝李亨,即唐肃宗。 - 问忠国师:指的是向忠信的和尚询问关于调御之道。 - 十身调御图赞:一种道教修行方法,意指通过修习“十身调御”,以调和身心,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 万乘:古代帝王的尊称,指代皇帝。 - 垂衣而治:形容皇帝不亲自过问政事,而是让大臣们处理国家大事。 - 答处太颟顸:回答得太过马虎,没有认真对待。 - 十月清霜重:描绘了深秋时节,寒气逼人的景象
【注释】参药山:即药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图赞:指绘画作品的题赞。黑豆:形容黑云。 青松:松树。癯然:瘦削的样子。老比丘:年老的和尚。吾无隐:我无处躲藏。云水曲周遮:指佛教中所说的云遮雾绕的神秘境界。周遮:遮蔽。傍人眼里花:指佛家的花果世界。 译文及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药山景色之神奇、美丽和神秘。 首句“黑豆数无穷”形象地描绘了药山上空浓密的云雾,仿佛是无尽的黑豆。这里的“黑豆”既指自然界中的云
【解析】 此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藏头露影问来由”意思是:你隐藏的身影,究竟是从何处而来?“却把西江尽力酬”意思是:我却要用西江水来尽情地报答你。“回首眼空天地窄,不知身在御街游”是说,我回头望去,天地好像都变得狭窄了,自己却像飘浮在空中一样,不知道身在哪里。 注释中涉及的关键词有:庞居士、马大师、图赞、西江、御街。赏析中应抓住关键词展开,如“庞居士”是这首诗中的人物
这首诗描述了庞居士全家外出求神拜佛的场景。诗中的关键词“图赞”表示寻求帮助和祝福。 第一句:“神出鬼没,接响承虚。” 这里的“神出鬼没”形容庞居士的家人们行动神秘莫测,如同神仙一样不可捉摸。而“接响承虚”则形容他们的行为灵活多变,善于应对各种情况。 第二句:“这一火络,邪法难扶。” 这里的“火络”可能是指一种强大的法术或者势力,而“邪法难扶”则表示这种力量强大到无法被轻易抵挡或消除。
【注释】 黄檗:即黄檗宗,是禅宗五家七宗中曹洞宗的别称。礼佛掌宣宗图赞:是黄檗禅僧对唐宣宗所作的颂诗。 七赤之躯:指宣宗皇帝的体貌特征。 额有圆珠:额头上像圆珠一样明亮发亮。 问著便掌,胆大心粗:意思是说,宣宗皇帝一见到禅师就敢于下拜,其胆量和心胸都十分粗犷豪放。 不是大中天子:意谓不是正统的天子。 几乎唤马作驴:比喻宣宗皇帝昏庸无能,连马都不如。 大家水底按葫芦
【诗句释义】 文宗问:终南山的蛤蜊瑞相图赞。 译文:皇上询问终南山的蛤蜊瑞相图赞美之词。 注释:终南山,是唐代长安附近的一座名山,以秀美著称。蛤蜊,这里指蛤蜊图,即蛤蜊形的图画。文宗,唐武宗李炎(814—846年)的年号是会昌。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得到皇帝的赏识后写的一首应诏诗。诗中“人言大士应身,我也疑他真个”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皇帝赞赏自己的感激之情。同时
【注释】 初而欣:起初很欣赏。久而厌:久而久之就厌倦了。明月夜光:指月亮在夜晚的光辉。多逢按剑:多次碰上持剑的人。信得及:相信能够实现。自有灵验:自然有灵验。 【赏析】 这首诗是写一个和尚对世俗繁华的厌倦,向往清静的生活。首句“光禅者请赞”,光禅师请赞颂。诗人以禅宗的空寂之境为背景,通过描写光禅师与俗世的交往来表现其对名利的淡泊和超脱。次句“初而欣,久而厌”是说开始的时候,他对世俗生活感到高兴
译文: 不设陷阱,不挥雪刃。一箭穿杨,神目不瞬。翻思昔日李将军,射虎之机犹是钝。 注释: - 颂古一百首: 古代的赞美诗歌,通常用于赞美英雄、将领等人物。 - 其四十四: 这是第44首赞美诗,诗人以李广将军为榜样,赞美他的勇敢和技艺。 - 不设陷阱,不挥雪刃: 没有设置陷阱,也不需要使用雪刃。 - 一箭穿杨,神目不瞬: 一箭就穿透了杨树的叶子,而眼睛没有丝毫的动摇。 - 翻思昔日李将军:
【注释】 颂古一百首 其四十三: 贝叶持来晓者疏,自称灵验世无如。 依然还我唐人译,始有人知是梵书。 【赏析】 这首诗的译文是“贝叶经被带到早晨,人们说它很灵验,世上没有比得上它的了;后来,我才知道它是梵书”。 贝叶经又称《贝多树》、《贝叶集》,是佛教用贝多树叶制成的抄本。公元7世纪中叶,印度僧人摩揭陀国那烂陀寺高僧菩提达摩在传教过程中,从天竺带来贝叶经,后经唐代玄奘大师翻译,成为汉文佛典。
注释:昨天因为经过竹林的西侧,邻家小孩隔着溪流啼哭。山上寒气逼人水色肃然一片黄落,无数归鸦在树旁栖息。 赏析:这首七绝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秋日景色。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将秋天的景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诗人以“昨日因过竹院西”开篇,简洁地勾勒出了画面的背景。这里的“竹院西”既指诗人所处的位置,又暗示了竹院的位置。这样的布局为接下来的描写奠定了基础。 “邻家稚子隔溪啼”一句
德山疑处问岩头,若得浑家一地愁。 父又咒儿儿咒父,冤冤相报几时休。 诗句注释 1. 德山疑处:指禅宗中的一个著名公案,即德山和尚的“德山疑处”。德山和尚是临济宗的创始人之一,他在黄梅(今湖北麻城)开坛讲法,提出了很多著名的禅理。这里的“疑处”意味着一个让人疑惑的地方,可能是对禅宗教义的一种挑战或疑问。 2. 问岩头:指的是向岩头禅师请教,岩头禅师是当时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禅宗大师
这首诗是颂古一百首中的第四十七首。下面是对诗句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见说闽山多蛊毒,千方百计避无由】 注释:听说福建的大山中有很多蛊毒,人们想方设法想要避免,但是似乎没有方法可以彻底避免。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福建大山中蛊毒的恐惧和担忧。他想象着那些生活在大山中的人们,面对这样的危险,他们是如何努力避免,但似乎总是无法彻底摆脱这种困扰。这反映了诗人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和敬畏。
注释:扶着过断桥,伴着明月归向村。只知道路途遥远,却没意识到又到了黄昏时分。 赏析:诗的首句写景,用“扶”和“过”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诗人在夜色中行走的画面,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第二句写景,用“伴”和“归”两个动词,写出了诗人在月色下回家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第三句写情感,用“只知”和“不觉”两个词语,表现了诗人对路程遥远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