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山疑处问岩头,若得浑家一地愁。
父又咒儿儿咒父,冤冤相报几时休。

德山疑处问岩头,若得浑家一地愁。

父又咒儿儿咒父,冤冤相报几时休。

诗句注释

  1. 德山疑处:指禅宗中的一个著名公案,即德山和尚的“德山疑处”。德山和尚是临济宗的创始人之一,他在黄梅(今湖北麻城)开坛讲法,提出了很多著名的禅理。这里的“疑处”意味着一个让人疑惑的地方,可能是对禅宗教义的一种挑战或疑问。
  2. 问岩头:指的是向岩头禅师请教,岩头禅师是当时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禅宗大师。这里的“岩头”可能指的是他修行的地点或者他的名号。通过向岩头禅师请教,可以深入理解禅宗的思想和境界。
  3. 若得浑家一地愁:这里的“浑家”是指自己的家人或自己,而“一地愁”则表示一种深深的忧虑或困惑。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在追求禅宗真谛过程中所经历的情感波动和内心的挣扎。
  4. 父又咒儿儿咒父:描述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家庭关系,即父亲咒骂儿子,儿子也咒骂父亲,这种恶性循环使得家庭成员之间充满了怨恨和矛盾。
  5. 冤冤相报几时休:这句诗表达了对于这种恶性循环的无奈和悲哀。它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家庭暴力、仇恨和报复等现象,以及人们对于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的渴望。同时,它也暗示了佛教中的因果报应观念,即一个人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他的人生命运和未来。

翻译与解析

这首诗以禅宗故事为背景,通过描述家庭内部的恩怨纠葛,反映了禅宗中“冤冤相报无了时”的道理。诗中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将复杂的家庭关系抽象为禅宗中的“疑处”和“浑家”,使读者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

赏析与应用

  1. 主题深刻:这首诗的主题是探讨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和禅宗思想的普遍适用性。通过对家庭内部恩怨的描述,反映出人们在追求真理和解脱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珍惜与他人的关系,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和伤害。
  2. 语言精炼:诗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每一个词都经过精心挑选,旨在传达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对比家庭内部的纷争与禅宗的教诲,诗人巧妙地引导读者思考家庭关系和人生道路之间的关系。
  3. 启发思考:这首诗不仅是对禅宗思想的阐述,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思。它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学会放下怨恨和仇恨,以更加宽容和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结语

《颂古一百则 其四十六》以其深邃的思想、简练的语言和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了研究禅宗哲学、探索人生道理的重要文献。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禅宗的核心思想——即通过观察和体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领悟到更深层的真理和智慧。同时,它也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学会放下怨恨和仇恨,以更加宽容和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