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檗棒头,大愚肋下。
后代儿孙,乌焉成马。
【注释】
临际:接近。
黄檗(bò):梵语“般若波罗蜜多”的音译,即“大智慧”。棒头:佛教禅宗所传的佛祖释迦牟尼的法杖。
大愚:指佛祖释迦牟尼。
肋下:指佛祖释迦牟尼的右胁下。
后代:子孙。
乌焉:乌黑,这里比喻没有成就。
马:喻指庸碌无为的人。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诗,作者以简洁、精炼的文字描绘出黄檗大师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对后世子孙的殷切期望。
首句“黄檗棒头”,形象地描绘了黄檗大师的形象。黄檗是佛教禅宗所传的佛祖释迦牟尼,棒头是他的法杖。在这里,黄檗大师被比作一位威严、庄重的僧人,他的法杖象征着他的智慧和力量。
次句“大愚肋下”,则是进一步描绘了黄檗大师的伟大与崇高。这里的“大愚”指的是佛祖释迦牟尼,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之一。而“肋下”则是指佛祖释迦牟尼的右胁下,那里是他最宝贵的部位,也是他的精神所在。
第三句“后代儿孙”,则是诗人对后世子孙的期望。这里,诗人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并发扬黄檗大师的精神,成为像他一样的伟大人物。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保持谦逊和勤奋的品质,不骄不躁,不断进取。
最后一句“乌焉成马”,则是诗人对后来子孙的殷切期望。这里,诗人用了一个比喻,将后来子孙比作乌黑无光的马。他认为,这些子孙如果能够像马一样努力向上,奋发有为,最终一定能够成为像自己一样伟大的人物。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黄檗大师形象的描绘以及对后代子孙的期望,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和修行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