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自金陵后,情疏狎隐沦。
身缘忧国瘦,家为著书贫。
江海星沈夜,池塘草不春。
门生天下是,椽笔付何人。

【注释】

金陵:今南京。归自金陵后:指自己回到金陵之后。狎隐沦:隐居不仕,闲居无为。忧国瘦:忧心于国事而形影瘦损。著书贫:写著作而生活贫困。江海星沈夜:江海之滨的星星在夜晚沉落。池塘草不春:《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池塘边的草木,春天也不发青。门生:学生的别称。椽笔:指大笔,这里借指文才。何人:谁?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罢官还乡之后,是作者抒发失意心情,表达自己对朝廷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之作。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起句“归自金陵后”,点明自己的出处,表明自己回到金陵后的心境与感受。“情疏”二字,道出了自己内心的孤寂、落寞和无奈。紧接着的“狎隐沦”则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里的“狎隐伦”,可以理解为亲近隐居,也可以理解为轻视世俗,总之,都透露出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于隐居生活的热爱。

颔联“身缘忧国瘦,家为著书贫”,则是对前一句的具体化、具体化的阐述。这两句诗,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因为忧国而体态消瘦,另一方面也揭示了自己因着迷于写作而生活贫困的现状。这样的描绘,既形象地展现了自己的处境,又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颈联“江海星沈夜,池塘草不春”,则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这两句诗,一方面描绘了夜晚江海之上的星辰黯然失色,另一方面也描述了池塘边草木无法迎来春天的景象。这样的描绘,不仅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而且富有深厚的哲理意味。它既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变化无常,也可以理解为人生世事的无常变幻。

尾联“门生天下是,椽笔付何人”,则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和升华。这里的“门生”,既可以理解为对自己的学生,也可以理解为对自己曾经的朋友或同僚的称呼。“椽笔”则是指文才和笔力。这两句诗,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于天下门生的关心和牵挂,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文才和笔力的担忧和不安。这样的表述,既体现了作者的胸怀和抱负,也展示了作者对于时局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描绘,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境界。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认识历史的重要窗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