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山人面,今见山人竹。
鹅溪半幅间,渭川千亩足。
细细穿石泉,猗猗动寒绿。
望之意已凉,况当亲㩜触。
贤哉怀隐居,畴能继高躅。
【注释】
渭:指渭水,在今陕西省。
杨梅山人:作者自号杨梅道士。《唐才子传》:“(韦应物)少与弟绅、简并知名,时人谓之三友。……后隐居蓝田南山,结庐于终南山之阳,因号之曰‘云溪居士’。”渭川图:渭川,即渭水流域。
竹:指山人居所的竹子。
鹅溪:地名,位于今四川广元一带,有小河汇成,形似鹅,故名。
千亩足:《晋书·隐逸传》载:“谢安好游山水,每至美地必穷其幽峭,岩谷所产,辄不弃。尝以一丘之赏而尽归诸人,余之所居,亦一丘之赏也。”《南史》:谢晦,字叔源,陈郡阳夏人,南朝宋宗室。曾任荆、湘二州刺史。谢晦曾为益州大守,后为宋文帝刘义隆所杀。“千亩足”即言此地风景秀丽,足以供人们游览休憩之用。
石泉:指山中的泉水。
猗猗: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这里用来比喻竹子的青翠挺拔,绿意浓浓。
㩜(qiǎ):踩。
贤哉怀隐居:贤哉,对人的敬称。怀隐居,指心中怀念着隐居生活。
高躅(zhú):高尚的榜样,这里指高尚的品格和行为。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充满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第一句“不识山人面”,诗人初见山人,未曾相识,但此刻已能感受到山人的风采。诗人通过“不识”二字,表达了他对山人尚未完全了解的心态。
第二句“今见山人竹”,诗人终于见到了山人的真面目——那片竹林中的生活场景。这里的“竹”不仅是山人的居所,更是他的精神寄托。
第三句“鹅溪半幅间”,描绘了山人居所周围的环境。这里的“半幅”既形容山人居所的空间狭窄,又暗示了山人生活的简朴与清苦。而“鹅溪”则点明了山人居住之地的具体位置。
第四句“渭川千亩足”,诗人再次提到了渭水流域的美丽风光。这里的“足”不仅表示渭水流域的面积广阔,更暗示了山人居住之地的富饶与繁荣。
第五句“细细穿石泉”,描绘了山人居所附近清澈的小溪流水声。这里的“细”表现了溪水的悠扬与清脆,而“穿石泉”则强调了溪流的清澈与坚韧。
第六句“猗猗动寒绿”,进一步描绘了溪边的植被茂盛景象。这里的“猗猗”形容草木的繁茂挺拔,而“动寒绿”则表现出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第七句“望之意已凉”,诗人眺望远方,感受到了时光流转带来的寂寥与冷清。这里的“凉”不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更暗示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第八句“况当亲㩜触”,诗人更加渴望能够亲身体验隐居生活的美好。这里的“㩜触”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渴望,又暗示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最后一句“贤哉怀隐居”,诗人赞叹山人心怀隐居之志,品德高尚。这里的“贤哉”是对山人的高度评价,而“怀隐居”则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深深眷恋。
整首诗以细腻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赞美之情。同时,诗中还融入了丰富的意象与比喻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