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见山犹可惜,千里万里行不极。
江北见山绝可怜,三峰两峰谩堆积。
平生未识蜀道难,赖此为余双眼碧。
真人仙去狼不来,突兀与江相怒射。
寻诗更上最高峰,莫叹能消几緉屐。
水光山色只依然,顾我重来鬓非昔。
笑归丘壑横胸臆,别倩东风吹脚力。

【注释】

登狼山:登上狼山。

见山犹可惜:指江南一带的山川。千里万里行不极:形容游踪遍布,没有尽头。

江北见山绝可怜:指四川的山水。三峰两峰谩堆积:指四川的九顶山。

平生未识蜀道难:一生未曾经历过蜀地险峻的道路,即“蜀道难”。赖此为余双眼碧:因为有这些险峻的山岭作伴,我的眼界才得以扩大。

真人仙去狼不来:指杜甫在成都草堂期间,曾梦见李白来访,但后来李白却因安史之乱流落到四川。突兀与江相怒射:指杜甫在成都时,曾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述过长江与高山相互冲撞的情景。寻诗更上最高峰:意为追寻诗歌,攀登到最高的山峰。莫叹能消几緉屐:不要感叹自己只能穿薄鞋登山。緉,一种轻便的小鞋。

水光山色只依然:指山水依旧,但人事已非。顾我重来鬓非昔:看我再回来时,已不再是从前的样子了。笑归丘壑横胸臆,别倩东风吹脚力:意为笑着回到自然,需要向东风吹拂双脚才能继续前行。

【赏析】

此诗是一首纪游诗,记录诗人杜甫于唐玄宗天宝末年(745年)和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前后两次游历成都的经历。首联写初至成都所见;颔联写后至成都所见;颈联写梦中所见;尾联写游毕归去所见。全诗语言简炼,意境深远,富有情致。

前四句写初至成都所见:一“见”字总摄全诗。诗人由长安出发,一路上“千里万里行不极”,终于到达成都。“江南见山犹可惜,江北见山绝可怜”,从南到北,一路所见的山川,虽然美丽而可喜,但却不能久留,于是便感到“绝可怜”。“三峰两峰谩堆积”,四川的九顶山,高入云表,层层叠叠,堆成一片,令人赞叹不已。这两句是说:一路走来,只见到青山连绵不断,而未能见到名山大川,因此感到遗憾。

接下来写后至成都所见:梦中相见。“真人仙去狼不来,突兀与江相怒射”,这是梦中见到李白的情景。“真人”指李白,“狼”暗指成都,李白来到成都,并没有像杜甫想象中的“狼来了”那样出现,反而显得十分清静。“突兀”,指山高陡峭。“江相怒射”指江水奔腾汹涌地冲击着山峦。这两句写出了李白在成都时的孤独寂寞。“寻诗更上最高峰,莫叹能消几緉屐”,梦中还梦见了杜甫与李白共同吟诗的场景。最后,两人一起登上了成都的最高峰,互相鼓励着,要战胜困难,勇往直前。《庄子·秋水篇》:“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李商隐自注:“言方士妄论大道。”这里用庄子的话来形容自己的思想境界,意思是说:我要永远保持这种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即使有千双万双鞋子,也不会感到有什么困难。

最后四句写游毕归去所见:以“顾我重来鬓非昔”收束全篇。诗人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回到了故乡。回首往事,不禁感慨万分:看我现在的头发已经花白,而从前的青春时光却一去不复返了!“笑归丘壑横胸臆,别倩东风吹脚力”,这两句是说:我带着愉快的心情回到自然之中,需要向东风吹拂着双脚才能继续前行。这里的“笑”字,表明诗人对这次旅途充满了欢乐之情。

这首诗通过记叙诗人游览成都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以及对自己坎坷身世的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