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向西山学采薇,可怜身瘦得名肥。
天边多少能鸣雁,不到衡阳不肯归。
欲向西山学采薇,可怜身瘦得名肥。
天边多少能鸣雁,不到衡阳不肯归。
诗句释义
- 欲向西山学采薇:这句表达了诗人想要效仿古代贤者西山采薇的生活方式,即在山林中隐居,远离尘世的纷扰。”西山”通常指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居住地,如传说中的东皋、西山等地,这些地方被认为是避世的理想之地。”学采薇”则意味着通过模仿这种生活方式来寻求精神上的净化和提升。
- 可怜身瘦得名肥: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辛酸。”可怜”一词带有同情或怜悯的情感色彩,表明诗人对自己现状的无奈感伤。”身瘦”可能是指身体消瘦,反映出诗人因长期隐居而缺少锻炼,生活艰苦。”得名肥”则是指尽管身体瘦弱,但由于名声在外(可能是由于隐居行为被传为美谈),反而获得了一种无形的富足或赞誉。这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名利看法的复杂情感,即他虽未获得物质上的丰富,却得到了名誉上的富贵。
- 天边多少能鸣雁: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宁静景象,天空中的雁群排成人字形飞翔,象征着迁徙或回归。”能鸣”强调了雁群的活动能力,暗示着自然界生物的有序与和谐。这里的雁群不仅是候鸟的象征,也可能隐喻着诗人自己对自由的向往或是对过往生活的回顾。
- 不到衡阳不肯归: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衡阳”是中国古代地名,这里指代诗人的故乡。”不到衡阳不肯归”意味着一旦离开了自己的根——衡阳,无论环境多么美好,都不愿意回去。这反映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情感依赖,也表达了他对自我实现的执着追求。
译文及赏析
- 译文:我渴望像古人那样到西山区去采摘薇菜,却发现自己身形瘦弱,而获得的却是虚名。在辽阔的天空里,有多少鸿雁在飞翔,但它们最终都不会飞过衡阳而不回家。
- 赏析: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态度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诗人用“西山”和“采薇”象征隐逸的生活,而“名肥”则反讽地指出尽管外在看似富裕,内在却贫乏。雁群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和人的行为的思考。末尾的“不到衡阳不肯归”更是点明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乡土情结,即便外界环境再好,也难挡回家的步伐。整体上,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他的人生观。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内心的挣扎,还深刻反映了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自由的追求。整首诗歌充满了哲理性和深刻的人文关怀,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