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露锄豆苗,不觉日又夜。
飘然从何来,定在南山下。

诗句原文:

和露锄豆苗,不觉日又夜。

飘然从何来,定在南山下。

译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的情景。他与大自然亲近,通过劳作感受生活的乐趣。诗人用“和露锄豆苗”形象地表现了他在清晨劳作的场景。这里的“和露”不仅描绘了清新的自然环境,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第二句“不觉日又夜”展现了诗人对时间的感知,暗示了他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他对生活的深刻体悟。这里的“不觉”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意识,而“日又夜”则强调了日夜更迭的自然规律。

第三句“飘然从何来”进一步探索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回答自己从何处来,而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这种隐晦的方式使得诗歌更具有吸引力,也更加引人深思。

最后一句“定在南山下”则明确指出了诗人的归宿。这不仅是对自己居住位置的陈述,也是对整个田园生活的总结。诗人选择了南山作为自己的家,这不仅因为其地理位置优越,也因为他喜欢那里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环境。

关键词解释:

  • 《扇上画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为扇面上人物画像所题写的赞辞。
  • 九人分别是:荷蓧丈人、长沮、桀溺、於陵仲子、张长公、丙曼容、郑次都等九个不同的人物,他们或隐逸山林,或隐居不仕,或追求理想,各有特色。
  • “桃花源记”描述了武陵渔人在桃花林中迷路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逃避。

陶渊明的这首《扇上画赞》不仅是对他个人生活的写照,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反思与批判。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想,从而更好地欣赏这位伟大诗人的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