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门内,一时分付。
若是俊流,何必重举。
注释:门外和门内,一时交给你。
若是有才华的人,何必再次举荐?
赏析: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与元九书》。在诗中,白氏表达了他对元稹的看法。他认为元稹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没有必要再为他的诗歌而举荐了。同时,他也表示愿意帮助他人,但前提是他们需要有足够的才华。这首诗体现了白居易对人才的独特见解和对朋友的深厚情谊。
门外门内,一时分付。
若是俊流,何必重举。
注释:门外和门内,一时交给你。
若是有才华的人,何必再次举荐?
赏析: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与元九书》。在诗中,白氏表达了他对元稹的看法。他认为元稹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没有必要再为他的诗歌而举荐了。同时,他也表示愿意帮助他人,但前提是他们需要有足够的才华。这首诗体现了白居易对人才的独特见解和对朋友的深厚情谊。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把握。解答时,先要读懂全诗,然后根据选项的要求分析作答。“七佛命之为师,法王称之为子”,意思是:文殊菩萨被七佛尊为师傅,被如来佛称为学生(或子)。这一句中,“七佛”指的是佛教传说中的七位佛陀,分别是:燃灯古佛、光严古佛、宝相古佛、弥勒古佛、无量寿古佛、观世音菩萨、地藏古佛;“七佛”是佛教中的七位导师,他们分别是:燃灯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卢遮那佛
【注释】 净社庄长老:唐玄宗时,净社寺的住持慧明,以善讲经论、能言善辩而闻名。玄宗曾令其为道士设斋,他则称自己是僧人。玄宗命其为太子诵经,他竟说:“我本是和尚。”后被赐号“净社庄”。此诗即写他对玄宗的讽谏。赞:赞美。 “似真非真,似假非假”两句:比喻净社庄长老对玄宗的讽谏,虽似有理,但并不真实。 “遥遥描邈将来,双眉移在眼下”两句:描绘出他的形象,既像仙人又像凡人;既像神仙又像凡人。 “谁其为之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绍昙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咄者老和尚,可煞慈悲相。 - "咄者"是古代汉语中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 "老和尚"指的是年岁已高的僧人。 - "可煞"是夸张的说法,用在这里是为了强调和尚的慈悲心肠。 - "慈悲相"意味着这位老和尚充满了慈爱与怜悯之心。 2. 清影落人间,香名透天上。 -
杭州普圆庵请赞 花插不萌枝,衣披无缝袄。 百万人前辊绣毬,八十翁翁忘却老。 挨开千圣门,乾坤只把一毛吞。 拶透长安道,净秽不禁苕帚扫。 当年曾蹈须弥卢,而今觉见众山小。 布丹青,打之绕,猫儿洗面自道好。 注释: 1. 花插不萌枝:花朵插在枝条上不会枯萎。 2. 衣披无缝袄:衣服穿在身上没有破洞。 3. 百万人前辊绣毬:形容场面盛大,万人瞩目。 4. 八十翁翁忘却老
【注释】 去却一,拈得七。 拶破疑团,咄咄咄。 跳上天目山,据却狮子窟。 返掷有馀态,江湖声响出。 且喜吾家有此郎,赛过天下大禅佛。 注释: 去却一,拈得七。 (去,去掉;拈,拈取。) 拶破疑团,咄咄咄。 (拶,夹持、逼迫;咄咄,形容声音急促的样子;疑团,指禅宗中的疑惑。) 跳上天目山,据却狮子窟。 (天目山,位于今江苏境内;狮子窟,指佛教石窟。) 返掷有馀态,江湖声响出。 (返掷
注释: 九岩常住请赞:九岩,指的是九座山。这是在赞美九座山常住不散的气势。九岩常住,即九岩常在的意思,形容九岩山势高峻,常年屹立不动。 单丝作线,独掌打拍。:比喻九岩山势高峻如一根根细线交织成网,山峰如同一个个独立的手掌掌握着节奏。 改样画猫儿,令一般体格:这里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将九岩山的形状比作一只正在画画的猫,它改变了原来的样子(即“改样”),使原本普通的猫儿变得与众不同(即“一般体格”)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用了什么样的手法;然后仔细阅读选项,对照诗歌,一一辨析正误。本题要求分析诗句的意思和赏析。 “冲开碧落”,指冲破云霄,直达高空。“攧碎断崖”,形容山势陡绝。这两句是写诗人的雄心壮志。 “个般摽致”,指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其谁与偕”,指能与之同道者有几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然后结合诗歌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答。“我本无此相,硬画个模样。譬夫天台华顶峰,阴晴显晦几般状”: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根据注释“硬画个模样”可推知,这两句是说诗人自认为没有这样的相貌(形象),却硬要描画出来。而天台山华顶峰的云彩变化万千,有阴有晴,变幻不定
【解析】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佛光法师的真迹。首联点明“僧中英”,即在佛教界里,他是杰出的人物;“教中杰”则是指他在宗教领域里,也是杰出的人物。颔联两句写其书法风格,如天河翻腾,岩石裂开,花被风吹扫雨打,电影一样地散开,雷声尚未消失。颈联两句写其书法气势,如果遇到像五逆罪的人,那么他的书法将完全表现出来,可以彻底描绘出来,邈远得无法形容。尾联一句用典,写白云推出团团月,写出其书法之高超。
【注释】 灵照女赞:唐代诗人李白的《古朗月行》中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首诗是李白借咏天上之圆月来写人间之事。 抛世业:抛开世俗的名利和事业。蹈玄机:追随自然之道。 阿爷:父亲。 无藉赖:没有依靠。 女子更顽皮:指女儿娇纵任性。 贫而乐:贫穷但能快乐。 特故:特意。 沿街卖笊篱:把捕鱼用具沿街叫卖。笊篱,一种捕鱼工具,用竹条编成网状。 【赏析】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1. "胸摩卐字":指的是胸前摩挲着卍字,也就是佛教中的吉祥标志。 2. "弄假像真":指表面上装作真的,实际上是假的。这可能暗示了某种表面的现象或行为,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3. "椁示双趺":在棺材(椁)上展示两个脚(趺),可能是指展示出某种形式的存在,但实际并不存在。 4. "弄真像假":表面上装作真的,但实际上是假的。这可能意味着某种表面现象或行为
注释:每(每次)怜(爱怜,喜爱)纸撚(捻,揉)揾无油(指捻灯时,灯芯没有油)。将底光辉古荡湫(指灯火在古荡的水面上闪烁)。今日元宵时节至(今天元宵节到了),也还水上挂灯毬(还在水上放灯笼)。 赏析: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的一首偈颂。它表达了对元宵节的喜爱之情。前两句描述了元宵节时,人们喜欢用纸捻捻灯芯,因为那时的灯芯没有油。后两句则是描述元宵节当天的情景,人们在水上放灯笼,庆祝节日的到来
偈颂一百零九首 其十六 【注释】:大藏教:指佛教经典。了无关钥:即“了无牵挂”,意喻心无杂念,无所挂碍。拨转机轮话已行:指佛家讲经说法时,以机锋点化众生,使他们悟到真理。元字脚:即“玄之又玄”,意指佛教所讲之理深奥莫测,不可名状。 【赏析】:这首诗是禅宗公案之一,讲述了一位僧人在讲解佛法时,用机锋点化众人。诗中描述了僧人的讲解方式和他对佛法的理解,同时也表达了对佛法的崇敬之情。通过这首诗
偈语: 老瞿昙,没碑记。 占慈氏机先,埋通天界至。 也须还我坐具地。 注释: 1. 老瞿昙:古代印度的佛教僧侣,以高超的禅定功夫著称。 2. 占慈氏机先:指佛陀(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佛教教义和修行方法,为后来的佛法奠定了基础。 3. 埋通天界至:指佛陀在成佛之前,就已经达到了神通的境界,能够自由往来于天地之间。 4. 也须还我坐具地:意思是说,我也需要回到我的坐具(即佛像
【注释】 偈颂:佛经中用来说明教义的韵文。一百零九首:指《佛祖统纪》。衲僧:指禅宗僧人,即和尚、僧人。命脉:指生命的根本。 单:单独。 桃花红:桃花盛开时,花瓣呈现鲜艳的红色。李花白:李花盛开时,花瓣呈纯白色。 【赏析】 这是一首咏春景的偈颂。前两句写桃花与李花,后两句写佛眼与衲僧。 此诗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诗人抓住春天的特点,从不同角度进行描绘,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注释: 拶透大圆觉,平地沉山岳。 翻笑刻舟人,无绳徒自缚。 偈颂是佛教禅宗中的一种文学形式,通常以韵文形式表达佛理、禅意或修行心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内容和形式都与诗歌相近。这首诗的译文是:“穿透了大圆满的觉知,如同平地上压下了高山。” “翻笑刻舟人”,意思是嘲笑那些固执己见,不根据实际情况而行事的人。 “无绳徒自缚”,意思是说那些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的人,就像被绳索束缚住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