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游忘岁月,长是自调心。
野水偏多浪,浮云易作阴。
途穷何用哭,兴到即须吟。
吟到忘言境,方谐正始音。
【注释】
客游:指作者客居在外。长是:常常。自调(diào)心:自我调节、控制心意。浮云易作阴,途穷何用哭:浮云容易变成乌云,道路走到尽头又何必悲伤呢?兴到即须吟:兴致来了就应当吟咏。吟到忘言境:吟咏到忘却言语的境界。方谐正始音:才能和谐纯正的音乐。
【赏析】
这首诗以“客游”为题,写诗人的闲适之情及逸趣。全诗以“客游”为线索,从“忘岁月”、“自调心”、“吟到忘言境”三个层面展开,写出了“客游”之乐,也写出了“客游”之苦。
首句“客游忘岁月”,直接点明题目。“客游忘岁月”是说,由于自己心境闲适,因此对时光流逝并不感到惋惜,反而觉得在客中游玩十分愉快。“客游”,就是客居异地,四处游历。“忘岁月”,就是忘记时间。这里,既是对客中生活的感受,又是对自己心境的一种抒发。
第二句“长是自调心”,进一步抒写自己的感受和心境。这句意思是说,我常常是把心境调整得十分宁静,不为外物所动。“自调心”,就是自己调整心态,也就是保持一种恬淡、平静的心态。
下面两句写“客游”途中的所见。“野水偏多浪,浮云易作阴”,是说自己在客中旅行时,经常看到一些波浪起伏不定的溪流以及变幻莫测的白云。“野水”是山涧小溪,“浮云”是指漂浮在高空中的云彩。这两句诗写景很生动、传神。“浪”与“阴”,一写其动态,一写其变化;“多”与“易”,一写其数量之多,一写其变化之快。这样写,使画面具有一种动感。“偏多浪”与“易作阴”,“浪”是流动的,“阴”是遮蔽的,二者之间形成鲜明对照。一个“偏多”与“易作”,不仅表现出自然界景物的变幻无常,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心境的随和从容。
第三句“途穷何用哭”,紧承上文,抒发自己对于旅途穷困、不得志而发愁、悲伤的情怀是无用的,因为只要心情舒畅,就能达到忘言境界,就能吟咏出纯正优美的诗歌。这一句诗,是诗人对上一句诗的深化、升华,表达了他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四句“兴到即须吟”,是说当诗人心情愉悦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吟咏起来。这里的“兴”,指的是一种兴致或情趣。“吟到忘言境”,意思是说吟咏到忘却言语的境界。“忘言境”,语出《庄子·天地》:“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六十枚。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后遂以“忘言境”比喻诗文达到了高妙的境界。这一句诗,表明了诗人在客中旅行中,心情愉悦时的吟咏状态。
尾联“吟到忘言境,方谐正始音”,是说只有吟咏到了忘言境界时,才能和谐纯正地吟咏出纯正优美的音乐来。这里的“正始音”,是古代音乐理论中指音乐的最高境界。这里的“谐”,通“协”,意为协调、和谐。
写诗人在旅途中的心情体验,以闲适的心境,写“客游”之乐,同时抒写了自己因心境悠闲而忘情于外物的情怀。诗人通过对旅途中见闻的感受,表达了自己超脱世俗的闲适心境,以及对大自然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