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井涵虚碧,心尘望即空。
遥通沧海脉,近出白云峰。
旱夕翻为雨,饥年屡变丰。
小鱼才似叶,谁识是真龙。
【解析】
解答此题,考生要结合题目要求,抓住诗歌的标题“龙井”和作者,分析诗句的内容。
(1)
本诗的作者是郑板桥,他的《竹石》中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句子。由此可知,这首诗描写的是竹子。据此可推断出答案:竹子。
(2)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并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时明确诗句的意思,然后从修辞方法、手法、情感主旨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崖井涵虚碧”意思是山崖下的井中映着碧绿的湖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子高耸入云的姿态。“心尘望即空”意思是望着那无边无际的竹海,心中杂念就会消失得一干二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竹子给人的感觉。“遥通沧海脉”意思是远远望去,它好像连接了沧海一样的山脉。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竹子的高大、壮观、雄伟。“近出白云峰”意思是走近一看,才看到它生长在白云似的山峰之上。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竹子的高耸入云。“旱夕翻为雨”意思是干旱的时候晚上却变成雨,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竹子的神奇。“饥年屡变丰”意思是饥饿的时候它屡次变成了丰美的庄稼。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竹子的神奇功效。“小鱼才似叶,谁识是真龙”意思是说小小的鱼儿就像绿色的树叶一样,谁能识别这是一条真正的龙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鱼儿比作树叶,突出鱼儿的颜色,表现竹子的生机勃勃。
【答案】
译文:山崖下的井中映着碧绿的湖水,站在高处远望,可以看见无边无际的竹林;抬头仰望,只见那苍劲挺拔的竹子仿佛直冲
天际;近前细看,才发现它生长在白云般的山峰上;在干旱的日子里夜晚会降雨,在饥荒的时候它会变成丰收的庄稼;小小
的鱼儿就像绿色的树叶一样,谁能识别这是一条真正的龙呢?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竹子,历来被誉为“岁寒三友”之一,其品格高洁,清雅脱俗,诗人以竹喻人,表达了自己对
竹子的喜爱之情。
首句写景:“崖井涵虚碧”,写竹子高耸入云,与天相接,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竹子的高耸、壮观、雄伟。
次句写意:“心尘望即空”,写诗人登上山顶后,放眼望去,万顷翠竹,无边无际,使人顿觉尘世烦恼尽消,心灵得到
净化,从而产生豁达、旷达之情。
第三句写远望:“遥通沧海脉”,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竹子的高大、壮观、雄伟。
第四句写近观:“近出白云峰”,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竹子的高度。
第五句写天气变化:“旱夕翻为雨”,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竹子的神奇功效。
第六句写季节更替:“饥年屡变丰”,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竹子的神奇功效。
最后一句写鱼虫:“小鱼才似叶”,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鱼比作树叶,突出鱼的颜色,表现竹子的生机勃勃。
结尾两句点明主题:“谁识是真龙?”用设问的方式,表明只有真正懂得竹子的人才能认识到它是真正的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