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两俱忘,隤然入道乡。
空为真命脉,静是悟肝肠。
竹月光零乱,松风韵短长。
色声皆妙契,曾不费思量。

物我

物我两俱忘,隤然入道乡。

空为真命脉,静是悟心肠。

竹月光零乱,松风韵短长。

色声皆妙契,曾不费思量。

译文:

物我两俱忘,颓然进入道乡。

空为真命脉,静是悟心肠。

竹月光零乱,松风韵短长。

色声皆妙契,曾不费思量。

注释:

  1. 物我两俱忘:物我,指世间万物和我自己,都忘记了。两俱,表示两者都。忘,忘记了。物我和世界都融为一体,达到了一种超脱的境界。
  2. 隤然入道乡:颓然,形容心情舒畅、自在的样子。入,进入。道乡,指道家的修行之地。在这里,形容心境已经融入到了道的境界中。
  3. 空为真命脉:空,道家哲学中的无,表示虚无、空灵。真命脉,道家认为人的命脉与天地之间的气相通,这里的“真”指的是真实、本源的意思。空为真命脉,意味着虚无之中蕴含着真正的生命之道。
  4. 静是悟心肠:静是悟心肠,意思是通过内心的宁静来领悟生命的真谛。心肠,指的是内心深处的情感或者思想。静是悟心肠,意味着只有通过内心的平静才能达到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5. 竹月光零乱,松风韵短长:竹木,这里可能是指竹子和松树,分别代表自然和坚韧。光零乱,光线在竹林中摇曳、交错,形成一种美轮美奂的画面。韵短长,声音在山谷间回荡、起伏,形成一种悠扬的旋律。竹月光零乱、松风韵短长,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6. 色声皆妙契:色声,指颜色、声音等感官体验。都妙契,表示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契合关系。这里指的是自然界的颜色和声音与内心的情感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和谐统一的境界。
  7. 曾不费思量:曾,曾经。费,耗费。思量,思考、琢磨。曾不费思量,意味着这种境界并非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刻意追求或琢磨。它源于自然的和谐,无需人为的努力就能领悟到其中的真谛。
    赏析:
    这首诗以物我两俱忘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道家哲学的深深理解和领悟。诗中写道:“物我两俱忘,颓然入道乡。”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与物我两全其美的意境,忘却了物我之分,进入了道家的修行之地。诗人通过这种超脱的境界,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接下来的句子,诗人继续展开对于“空为真命脉,静是悟心肠”的阐述。他提到空为真命脉,意味着虚无之中蕴含着真正的生命之道。静是悟心肠,则强调通过内心的平静才能领悟生命的真谛。这两个观点共同构成了诗人对于生命哲学的独特见解。
    诗人通过描绘竹月光零乱、松风韵短长的画面,进一步加深了对于自然与内心情感交融的理解。他通过这些生动的画面,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心灵与自然之间的共鸣。
    诗中的色声皆妙契、曾不费思量等句子,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真谛的领悟。他认为这种境界并非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刻意追求或琢磨,而是源于自然的和谐与自身的感悟。
    《物我》这首诗通过对物我的融合、对空与真的理解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哲学的独特见解和深邃的感悟力。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于生命、自然和宇宙的全新理解角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