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似锦,涧水如蓝。
面目现在,谁是同参。
【注释】偈颂:佛经中的一种文体,用诗的形式来表达佛教教义。七十二首: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共分七组,每组七个字,所以称为“七十二首”。
译文:山花如同锦缎一般绚丽多彩,山涧的水清澈如蓝。面目显露在众人眼前,谁是与我心意相通的人?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通过对比山的花和水的颜色,展现了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同时,诗人也在寻找与自己心意相通的人,表达了他对心灵沟通和友谊的渴望。这种情感既真实又深沉,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山花似锦,涧水如蓝。
面目现在,谁是同参。
【注释】偈颂:佛经中的一种文体,用诗的形式来表达佛教教义。七十二首: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共分七组,每组七个字,所以称为“七十二首”。
译文:山花如同锦缎一般绚丽多彩,山涧的水清澈如蓝。面目显露在众人眼前,谁是与我心意相通的人?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通过对比山的花和水的颜色,展现了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同时,诗人也在寻找与自己心意相通的人,表达了他对心灵沟通和友谊的渴望。这种情感既真实又深沉,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智坦西堂请 - 智坦:智慧坦荡。 - 西堂:西方的房间,此处借指智者的居所。 - 请:邀请。 译文: 在智者的西堂里,我们被邀请去聆听大智的洞明之语。 注释: - 智坦:智慧坦荡,形容智慧广博且心胸开阔。 - 西堂:古代书房或学者居住的地方,此处指代一个充满智慧的空间。 - 请:请求、邀请。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场景,展现了邀请者的智慧和诚意。他们选择在大智的西堂里举行宴会
【注释】: 妙觉圆明,离诸闻见。 妙觉圆明,佛家用语,指佛陀的智慧和觉悟。离诸闻见,指脱离世俗的纷扰和杂念。 才涉安排,云遮日面。 才涉安排,指刚刚接触到事物。云遮日面,比喻事情复杂,不易处理。 若言即此是山僧,三尺竹篦如掣电,好好看方便。 若言即此是山僧,指如果认为我就是山中僧人的话。三尺竹篦如掣电,形容竹子篦子锋利无比,像闪电一样。好好看方便,意为要善于观察事物的实质,抓住要害。 【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深邃,充满了哲理和禅意。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啸岩居士:这是一首诗的作者自指,暗示了诗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内在联系。 2. 湖山影里,水月光中: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山在水中,水在月中,展现了一种宁静和谐的自然景观。 3. 似我非我:这表达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诗人通过这种境界来达到一种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4. 朦朦胧胧:形容景象的模糊不清,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5.
诗句解读 昭如长老请:昭示如长老般尊贵。 海印发光,昭然如日:大海中显现出光芒,如同太阳一样明亮。这里用“海印”来比喻佛法的普照和深远。 曾对大元圣主,默说不二法门:曾经在对大元圣主(指释迦牟尼佛)的默念中,讲述了不二法门。这里的“不二法门”指的是佛教中的“无二法门”,即直接了当、不假思索的理解或修行方法。 默而说,说而默:沉默时讲述,讲述时又保持沉默
【注】:这首诗出自《祖堂集》中的《雪峰义存禅师》。 译文: 初禅的人穿着皇赐的袈裟,名声却在江湖中流传。 突然之间,对面出现了他,与先前的相像完全不同。 洁白的眉毛下颔生出来,仔细看去竟有一丈多长,也是按照模子画出来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雪峰义存禅师的形象。诗人以“初禅”为引子,描述了他身披皇赐的袈裟,但名声却传遍江湖的情景。接着,诗人通过对比,突显出雪峰义存禅师的与众不同。他的眉毛白而长
【注释】 观音:佛教中指观世音菩萨。以耳返观:用耳朵去反听,即反听于内耳。夜涛传别谷之声:夜间听到大海的波涛声传到别山(地名)的山谷中。甘露散垂杨之碧:佛经说,天帝释常散甘露于世间,故云“甘露”。垂杨:杨柳。碧:绿。所返既忘:所返,指返照于外耳;既忘,则无外听之意。观听亦寂:观和听都静默了。夫是之谓救苦慈悲愿力:这就是观音菩萨的救苦大慈大悲愿力。 【赏析】
【注释】 布袋赞:佛教用语,指弥勒菩萨。 一笑生春风:形容笑容满面如春风般温暖。 双瞳湛秋水:形容眼神清澈如同秋天的水波。 日月拄杖头:比喻菩萨像手持的拐杖,象征光明和希望。 乾坤布袋里:比喻宇宙万物都在菩萨的胸怀之中。 弥勒忽然下生:指弥勒佛从天上来降世。 何处寻你:意为在哪里都能找到他。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布袋和尚的偈语诗。布袋和尚(1054-1128),名怀琏,俗姓周,法号正觉
【注释】 巍巍堂堂:高大威武的样子。 炜炜煌煌:光辉灿烂的样子。 佩小释迦悬记,身穿御赐衣黄:指德富藏主的服饰,是小释迦佛的画像挂在腰间,穿着皇帝赐给的衣服,颜色是黄色。 人言有德可富:人们都说一个有德行的人就可以变得富裕。 自羞伎俩寻常:自己感到惭愧,因为自己的手段平常。 萧萧两鬓风霜:形容年老的样子,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了。 【译文】 高大威武,光华耀眼, 佩戴着小小的释迦佛像,
【注释】 朝阳赞:古代称颂太阳的诗歌。 破骨董:破碎的玉石,这里指破碎的瓦片。 补一孔了又一孔:用修补过的瓦片。 三竿:日影斜射地面,阳光在地面上形成的阴影长度为三竿之长。 何止七斤重:不止是七斤重的。 【赏析】 这是一首写屋漏的五言绝句,作者通过观察,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屋漏的情景。 首句以“离离披披”写出了屋漏的情景,屋漏时屋瓦破碎,瓦片纷纷落下,犹如破布碎布,一片零乱,给人一种凄凉、悲苦的美感
【注释】 原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即“曹洞宗”。侍者:僧人。上大:指佛教中高僧。今:如今。雪岩:指雪窦寺。礼:礼节、仪式。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禅语诗。作者通过禅宗的典故来说明虚名与实利的对立关系。首句“原妙侍者请”表明了诗人对“上大今已无人”、“雪岩可知礼也”的质疑。第二句“虚名塞破乾坤,分付原妙侍者”,指出了虚名的实质,并进一步将虚名交给了原妙侍者去执行。全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四字一句的格式
【注释】 偈颂:佛教语,佛教经文诵读时所加的赞颂词句。七十二首是唐代玄奘译师窥基所编的一部颂文集。此诗为其中之一。觌面黑漫漫:当面黑得看不见颜色了。着眼看:仔细看。剔起眉毛才拟议:只有将眉毛剔起才能仔细地想。闻见色声瞒:只听到声音看不到颜色。 【赏析】 这首偈颂,写一个僧人看佛经的情景。开头两句,说这个僧人在读经的时候,由于眼睛不好,只能看到模糊不清的字迹
【注释】 吃饭:吃饭时。着衣:穿衣时。事事成现:一切事情都显现出来。俯仰折旋:低头弯腰,转身旋转。一见便见:一转眼之间就出现在眼前。 【赏析】 此诗用“吃饭”“穿衣”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显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全篇语言简练、朴实,比喻贴切。 首句说:“吃饭”时,就“着衣”,说明一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动是统一的,不能分割的;一个有修养的人,在行动中自然流露其思想感情
雨散云收月正明,无端平地鼓雷霆。 惯曾坐断乾坤客,唤作窍中蚯蚓声。 注释:雨水散去,云彩消散,明亮的月光照耀大地,却突然在地面上响起了雷霆般的轰鸣声。这雷声宛如一个经常控制着天地的客人所发出的声音,让人联想到那些细小的、仿佛是蚯蚓般的声响。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自然界中的雷电现象,以及它给人带来的强烈震撼感。首句“雨散云收月正明”设定了一个宁静的夜晚
注释: - 杀活纵横得自由:在生死之间,随心所欲。 - 悬崖撒手觅冤雠:形容决绝地摆脱困境或束缚,寻找仇敌。 - 瞎驴灭却正法眼:比喻失去了正确的判断力。 - 射斗寒光夜不收:形容夜晚的寒冷如同射出去的光一样不收回,强调了某种行为的坚决和决断。 译文: 在生死的交织中,随心所欲,自由自在; 一旦悬崖勒马,便要寻找并消灭仇敌。 迷失了正途,像瞎了眼睛一样,不再有正确判断; 射出的箭如寒光般
【注释】: 1. 偈颂七十二首:即《七十二体颂》,为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作品。 2. 其二十六:指《七十二体颂》中的第26首。 3. 箭锋相拄:比喻双方势均力敌,难以分出胜负。 4. 机栝相投:比喻双方的机心、计谋相互契合。 5. 得人一马:意思是获得对方的一匹好马。 6. 还人一牛:意思是让对方付出同等价值的一头牛作为交换。 7. 靴里轻轻动指头:形容说话或办事时轻描淡写,不露声色,暗含玄机。
诗句 剑为不平离宝匣,药因救病出金瓶。 南方自古清如镜,何必无端用甲兵。 译文 剑是因不满而离开宝匣,药是为了救治疾病从金色瓶子中取出的。 自古以来,南方就像明镜一样清澈,何必无故使用武器和军队呢? 注释 1. 剑:这里比喻那些心怀不满的人或事。 2. 宝匣:古时用来收藏宝物的盒子,这里指被压抑或隐藏的事物或情感。 3. 药:在此处象征着治疗或化解的手段。 4. 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