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我法中,不论凡圣。
动转施为,咸遵旧令。
释义:进入我的法门,不论你是凡夫还是圣者。
一切行动和施为,都要遵循旧的规定。
入我法中,不论凡圣。
动转施为,咸遵旧令。
释义:进入我的法门,不论你是凡夫还是圣者。
一切行动和施为,都要遵循旧的规定。
【注释】 岩头:指仰山,为南岳衡山名胜之一。密启处:指密云寺的禅门。悟得:悟到。 遮场败露:比喻被揭穿。 万世传:永远流传下去。 【赏析】 《禅人请赞》是唐代诗人贾岛所创作的一组诗的总集。此组诗共四首,分别写仰山、南台、灵隐寺和天柱峰的景色与传说故事。此为其中第二首,全诗如下: 不识岩头密启处,刚言悟得仰山禅。 遮场败露难遮盖,留与儿孙万世传。 译文: 我不认识这密云寺的禅宗开悟之处
【注释】:开旗展阵:指摆好战斗阵势。未睹天颜,指没有见到皇帝。降:投降。神通:佛家指神力和魔力,这里比喻本领。转款:扭转局势。翩翩:轻盈的样子。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梁朝大将侯景投降梁武帝萧衍的诗。诗的前两句是写梁军入城的情景,后两句是写侯景投降的过程。全诗以侯景的投降为主旨,通过对侯景投降过程的描写,反映了侯景投降梁朝的原因。 首句“开旗展阵入梁邦”,写梁军入城情景
【注释】 偈颂十二首 其九: “偈”,即佛经中的颂词,是佛教徒诵读时的韵文,用以宣扬佛法、劝善止恶。本诗为一首佛教颂词,内容涉及佛教戒律。 “封却拄杖头”,意指把拄杖(僧人常执之物)收起来;“结却布袋口”,意指把布袋束紧,防止漏出风声;“禁”指佛教戒律,“铁围山”是比喻牢狱。 “枷上重增杻”,意指在已经戴有枷锁的人头上再加重刑械;“有中拷出无”意指用拷问的方法使有罪者认罪,而无辜者被冤枉
以下是对《颂古五首 其一》的逐句解释和赏析: 1. 诗句释义: 涅槃地狱本无差,只为从来被眼遮。 三脚瞎驴才𨁝跳,镬汤垆炭即吾家。 2. 译文注释: 涅槃和地狱本无差别,只是因为人们常常被自己的眼睛所遮蔽。三脚瞎驴才能跳跃,而我们则常陷入困境,如同煮在锅中的煤炭。 3. 作品赏析: 这首诗通过比喻和夸张,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困境的深刻理解和批判。诗中的“涅槃”和“地狱”象征着不同的人生境界
水从高处流出高原,浪花拍打云天白茫茫。 清晰明白是真实的消息,未必时人能到达那边。 注释:颂古五首 其一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颂古五首其二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注释:颂古五首其三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颂古五首其四 水出高原浪拍天,四维上下绝尘烟。分明好个真消息,未必时人到那边。 赏析
【注释】 达磨祖师赞 其二:达磨,禅宗六祖惠能(638—713),禅宗五世祖弘忍的弟子,南宗禅的创立者。此诗为对其在黄梅双峰山东面大雄宝殿面壁九年而未成正果的事迹的评论。西乾,指西方;恶声,指诽谤、攻击之声;钉桩摇橹,指被贬岭南的僧人慧能有志于弘扬佛法,却被人讥笑。 【译文】 还没离开西干寺时,恶语已到处传播。 面壁九年,终于被看穿。 咦,不知骗了多少后人,直到今天还在钉桩摇橹。 赏析:
《颂古三十三首》是宋代诗人释师观的作品。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看法。下面将逐句解读并赏析其内容: 1. 一二三四五六圈: - “一二三四五六圈”可能指的是某种事物的循环或周期。这里的“圈”可以理解为循环、圈子,暗示着事物总是在不断地重复和更新,就像一个完整的循环一样。 - 这句诗可能是在说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偈颂十二首 其十二 得不到的,争着得到。 得到了,忘了那得不到的。 注释: 得:得到,获得 那个:指“道” 既得那个(指悟到“道”):悟到了 忘却者个(指悟到“道”):忘记了得不到的 赏析: 此诗通过一个看似矛盾的逻辑推理来表达“悟道”的过程:先“不得”,再“争得”,最后“忘得”。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在描述一个人对于某件事物的追求和放弃,但实质上,却是在描绘一个人对于“道”的追求过程。
注释:这个村子里的和尚,只听说过他的大名。他刚露出尾巴,天下人就都讨厌他了。 译文:这个村子里的和尚,只知道自己的名字。他刚刚露出了自己的尾巴,天下人都讨厌他。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描述了村中和尚的行为和态度。他只知道自己的名字,但却没有实际行动,只是一味地炫耀自己的名声。当他的尾巴露出来后,人们开始讨厌他,不再喜欢他。这首诗通过讽刺村中和尚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评
【注释】 颂古五首 其二:赞美古人。颂,称颂、赞美。五首,指《文选》中的五篇赋。《文选》是南朝萧统编的文学总集。“剖尽”,比喻彻底领悟了。“丧”通“忘”,“丧尽机”即忘却一切机心机巧。“通身不挂一毫丝”是说没有一点杂念和牵绊。“清风步步随身转”,形容心境高远,无拘无束。“明月谁分上下池”,比喻清雅超脱。上池、下池,指水波荡漾。 赏析: 此诗为《文选》中五首赋之一,赞颂古人的高洁品质和高尚情操
【注释】 偈颂:佛教的一种诗体。 十六日已前,空空如也 十六日已后,明明白白 正当十六日,虚空为鼓。 须弥为槌,轻轻击动,佛祖攒眉。 若将耳听应难会,眼处闻声方始知。 【赏析】 此首以形象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佛祖的形象。 首句“十五日已前”,指佛祖成道之前,是“空”的状态。第二句“十五日已后”,指佛祖成道后,是“明”的状态。第三、四句写佛祖在成道之时,正是他最辉煌、最庄严的时候。第五句写佛祖成道时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格式和内容。 诗句解释: 1. 三千世界作炉: - 三千世界:这是一个夸张的说法,表示宇宙之大,有无数世界。 - 作炉:将“三千世界”比作炼丹用的炉子,意味着在宇宙中进行修炼或修行。 2. 百亿须弥为炭: - 百亿:这个数字表示数量巨大。 - 须弥:是佛教中的一个概念,代表世界的极顶,即须弥山。 - 为炭:把“百亿须弥”比作煤炭,意味着在巨大的世界中寻找修炼的材料。
【注释】 偈颂六十七首 其四十四:偈颂,佛教中的一种唱颂形式。结制,即结缘、结社的意思。不寻常,即不寻常的。谷满仓兮僧满堂:意思是粮食充足,僧人众多。遮些根蒂固:即“遮些”是“何须”的意思。取风凉:即取凉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寺院景象图:寺庙里的粮食堆满了仓库,僧人也多得数不清。这正说明了寺院生活富足,而僧人又多,自然也就用不着僧人去种地了,他们完全可以依靠寺院的供养而丰衣足食。
【注释】: 1. 偈颂六十七首:唐代僧人贯休所作的一首五言诗,共67首。 2. 其四十八:这首诗是其中之一。 3. 九旬:指90岁,表示年老长寿。 4. 把定重关:把住重要的关口。 5. 放开一线:打开一点,表示有所突破。 6. 顶门具眼:头顶有智慧的眼睛。 7. 衲僧:禅宗僧侣。 8. 自合:应该。 9. 知机识变:了解时机和变化。 10. 依旧:依然、仍然。 11. 平分局面:平均分配局面。
【注释】: “偈颂”是佛教中的颂体诗,是一种说理和唱导的诗歌。 “其四十九”指这首诗是六十七首偈颂中的第二十四首。 “达磨”是唐代高僧慧能大师的法号。 “流支”是指唐朝时的一个名叫李流支的高官。 “三藏”是佛教语,意指佛经,也泛指僧人、僧侣。 “打落当门齿”比喻打击或责罚。 【赏析】: 本诗通过一个故事来讽刺那些口是心非的人。红底桃,白底李,都是颜色相同,却各有所指。红底桃花,白底李果
【注释】 1. 偈颂六十七首:佛教用语,指佛经中的唱颂。本诗是其中的一首诗。 2. 五叶:指柏树。 3. 薝卜林:即“蒲柳林”,蒲草和柳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景象,充满了诗意和画意。全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 首句“裁蜀锦,剪吴绫。”运用了对仗手法,将四川的锦绣和江南的绫罗进行对比,展现了两地丝绸的华丽和独特。 第二句“披白玉,间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