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个狂奴足,生平在草莱。
不荣升帝腹,宁自踏鱼台。
步武中朝下,胼胝故国回。
沧浪重一濯,京雒有尘埃。
【注释】
经严子陵钓台作四首 其三:指东晋诗人陶渊明。严光字子陵,汉光武帝时,曾隐居在富春大泽(今浙江桐乡),后来出仕,被召回京城。他不愿为官,挂印辞官而去。陶渊明曾三次去拜访他,一次在富春,一次在柴桑,一次在浔阳。这四首诗是写陶渊明三次去拜访严子陵的情景。
“闻个狂奴足”,听说那个狂放的人有才气。
“生平在草莱”,“草莱”是贫苦的农民。陶渊明一生都在贫苦的农民中间生活。
“不荣升帝腹,宁自踏鱼台”,“荣升”即做官,“帝腹”指皇帝的御座,这里指朝廷。“鱼台”指严子陵钓鱼的台。陶渊明不愿做官,只愿像严子陵那样,在草野里度过自己的一生。
“步武中朝下”,“步武”即步行,“中朝”指朝廷,“下”即下来。陶渊明三次到访,都从富春、柴桑或浔阳出发,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严子陵的家门口下马。
“胼胝故国回”,指从家乡返回来,“胼胝”本指皮肤因磨擦而变厚,引申为勤劳辛苦之意,这里是形容自己历尽艰辛,回到故乡。
“沧浪重一濯”,“沧浪”是长流不息的大河,这里借以象征人生旅途和岁月流逝。“濯”即洗涤。陶渊明虽然已经历经坎坷,但仍然心向苍生,渴望洗清身上的尘埃,还于自然。
【赏析】
《经严子陵钓台作四首》是陶渊明晚年归隐后所作的一组诗歌,其中第三首是最为著名的一首,也是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这首诗通过描绘陶渊明三次去拜访严子陵的情景,表现了陶渊明对严子陵的崇敬之情和对自己清白人格的自信以及对于官场污浊的厌恶之情。
全诗共四句,每句话都是一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第一句“闻个狂奴足”,“狂”是陶渊明对自己的一种评价,他认为自己是一个狂放不羁的志士。第二句“生平在草莱”,表明他的一生都是过着贫苦的生活,没有过上富贵的日子。第三句“不荣升帝腹,宁自踏鱼台”,表达了他对朝廷的不屑一顾,宁愿做一个清高独立的自由人,也不愿意做一个身居高位,却内心空虚的人。第四句“步武中朝下,胼胝故国回”,描绘了他历尽艰辛,终于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这首诗语言简练、质朴,但又充满了深厚的情感。它以寥寥数笔,勾勒出了陶渊明的形象:他是一个狂放不羁的文人,一个贫苦的农民,一个清高独立的自由人,也是一个历尽艰辛,终于回家的游子。这些形象都非常鲜明,令人印象深刻。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陶渊明的性格特点:他热爱自然,追求清高,不愿受到世俗的束缚。这种性格特征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诗句。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社会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它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