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力久已竭,天乎不见怜。
三年两遭水,十室九无烟。
田没官徵赋,家贫子卖钱。
秋风江上路,忽见渡江船。
《题震泽寺壁》(其一)
唐·白居易
久旱人饥渴,重来又见秋。
残芜荒岸月,新稻小沟流。
家业今如此,天灾岂自由!
唯应千载后,遗像入凌州。
注释:
久旱人饥渴:久旱:指连年早灾,使土地龟裂,庄稼枯萎,百姓饥饿干渴。渴:干渴。
重来:再一次来到。又:再一次。
残芜:指荒芜的草木。荒岸:指长满野草和芦苇的水边。残:指被水淹没后的残余物。芜:指草丛。荒:指荒芜。岸:水边的土埂。
新稻:指刚种下去的水稻,刚抽穗的稻谷尚未收割。小:刚刚。沟:田里的一条沟渠。
家业:指家中的产业或家产。今:现在。如:如同。
天灾:自然灾难。岂自由:难道能够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吗?
唯:只有。应:应该。
遗像:遗像,即佛像。入凌州:进入凌州(今江苏常州),凌州是佛教圣地。
赏析:
此诗为诗人贬官江州司马时所写,作于元和四年(809)夏初,是组诗《感事五首》中的一首。诗人在赴任途中经过浙江苏州一带,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诗人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深刻地揭露、抨击了当时统治阶级不恤民力、不顾民生疾苦的残酷现实,表达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诗人以“天”自况,借“天”的口吻,控诉统治者的暴政,表达了诗人的愤慨之情。全诗一气呵成,感情激越,语言直率,形象鲜明,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诗歌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