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青山一片愁,大河东注不还流。
若为长得熙春在,时上高层望宋州。
在解析金朝元好问的《俳体雪香亭杂咏十二首 其二》时,首先要理解这首诗的背景和含义。元好问是北宋末年至金代初年的文人,他的文学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个人对时代的感慨。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落日青山一片愁,大河东注不还流。 若为长得熙春在,时上高层望宋州。
诗句翻译与注释:
- “落日青山一片愁” - 描述了夕阳西下时的景色,以及这景象引发的忧愁心情。”落日”象征着一天的结束,而”青山”则可能代表着自然的永恒与静谧,两者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中带有哀愁的氛围。
- “大河东注不还流” - “大河”可能指的是黄河,这里用来形容时间的流逝和不可挽回的过去。”不还流”意味着事物无法回到过去,强调了历史的连续性和变迁性。
- “若为长得熙春在” - “若为”在这里可能是“如果”的意思,表达了一种假设或愿望。”长得熙春在”则是指希望春天能够长久持续,暗示着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
- “时上高层望宋州” - “时上高层望宋州”描绘了一个人在高处观望的场景,可能象征着对远方的向往或是某种精神上的追求。”宋州”可能是一个地名,也可能只是用来象征某个特定的地点或意义。
元好问的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时间和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和未来愿景的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及其作品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