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不厌屠苏小,世界曾将一粟包。
旧衲每于闲日补,定钟常带暮烟敲。
苔当石缝缄虫穴,藤上林梢结鸟巢。
不是逃名湖海客,谁家物外结清交。

注释:

高人(指隐士):有才德的人。屠苏(一种酒名):这里指的是新年的饮料,也比喻新年的欢乐。一粟(suì):一粒米或一根针。包:包容。旧衲(nà):旧衣服。闲日:闲暇的日子。定钟(zhōng):报时用的大钟。暮烟敲(qiāo):傍晚的烟雾中传来打钟声。苔当石缝缄虫穴(jiān):苔藓长在石头的裂缝里,把虫子的洞口封住(缄:封)。藤上林梢结鸟巢(xiáo):藤蔓攀附在树上,做成鸟巢(结:筑巢)。湖海客:泛指隐居的人。物外:指自然界中的物事。清交:纯洁的友谊。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和尚粟庵的,表达了诗人对粟庵这位隐士的赞赏之情以及对他的人格和友情的赞美。

首联“高人不厌屠苏小,世界曾将一粟包”意思是:有才德的人不会因为年味的淡漠而感到无聊,因为世界上的每一粒米都包容着整个世界。这里的“高人”是指隐士粟庵,他的高尚品质和超脱世俗的境界使得他对于年味的感受并不强烈,反而更注重于内心世界的修养和精神追求。而“世界曾将一粟包”则形象地描绘了粟庵的世界观念,他认为整个世界就像一粒米一样微小,但却包含了无数的可能和可能性。

颔联“旧衲每于闲日补,定钟常带暮烟敲”的意思是:旧衲(旧衣服)总是在闲暇的日子里被修补,定钟(报时用的大钟)常常在傍晚的烟雾中敲响。这里的“旧衲”是指和尚穿的旧衣服,而“定钟”则是佛教寺庙中用于报时的铜钟,象征着僧人的生活节奏和修行方式。诗人通过描绘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粟庵的生活状态和他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颈联“苔当石缝缄虫穴,藤上林梢结鸟巢”进一步描绘了粟庵周围的自然景象。苔藓长在石头的缝隙里,封住了虫子的洞口;藤蔓攀附在树上,做成鸟巢。这些自然景象不仅展示了粟庵所居住的地方的优美环境,也反映了他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他的高洁品格。

尾联“不是逃名湖海客,谁家物外结清交”是对全诗的总结和升华。粟庵不是那种逃避名利的隐士,而是真正懂得人生真谛、追求精神境界的人。他的人格魅力吸引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交往,这种纯粹的友谊才是真正值得珍惜和珍视的,它超越了世俗的名利和纷争,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和共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