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旗鼓渡中流,明旦孤城土一丘。
埋没游魂随野草,烦冤新鬼哭沙洲。
坐看赤壁飞灰灭,行想金陵王气收。
惟有多情淮上月,夜深还照女墙头。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诗写了哪些内容;然后分析作者的情感;最后注意体会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艺术效果等。

题干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

【答案】

夜宿淮阴城下

将军旗鼓渡中流,明旦孤城土一丘。

埋没游魂随野草,烦冤新鬼哭沙洲。

坐看赤壁飞灰灭,行想金陵王气收。

惟有多情淮上月,夜深还照女墙头。

译文:

将军的战旗和战鼓在江水中间渡过,明天早晨我将会看到一座空空的孤城。

被埋葬的鬼魂跟随着野草,烦闷怨恨的新鬼在沙洲边哭泣。

坐着看着赤壁上的灰烬飞散,行走时想象着金陵王气的收束。

只有那多情的淮上明月,深夜的时候还照着城墙的角落。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公元621年(唐高宗咸亨元年)任监察御史时所写的一首七言歌行体诗。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夜宿淮阴城下的情景,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首联“将军旗鼓渡中流,明旦孤城土一丘”,起笔就写到了渡江。这是诗人从长安赴任洛阳途中经过淮阴时的情景。诗人在淮阴城下驻留过夜,当夜幕降临,他登上城楼远望,只见旌旗招展,号令声声,将军们的战马奔腾不息,战鼓震天响。诗人站在城楼上,放眼望去,只见江水滔滔,波涛滚滚,江面上旌旗飘扬,战船往来不断。第二天清晨,当诗人起来一看,只见眼前那座孤零零的城已被大水淹没了,变成了一片泥土,只剩下几座破败的城墙,显得格外凄凉。

颔联“埋没游魂随野草,烦冤新鬼哭沙洲”,写江边的亡灵。诗人来到淮阴后,发现当地百姓生活十分困苦。由于连年的战乱,许多百姓家破人亡,无家可归。诗人在淮阴城的城楼上眺望江面,只见江面上漂浮着许多尸体和残骸。这些尸体都是被战乱夺去生命的无辜百姓。诗人站在城楼上,听到岸边传来阵阵悲凉哀怨的哭声,原来那些被战争夺去生命的人们还在为死去的亲人而悲痛不已!这不禁使诗人想起了当年自己在长安时的悲惨遭遇。

颈联“坐看赤壁飞灰灭,行想金陵王气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这里所说的“赤壁”指的是长江中的黄牛矶或赤鼻矶一带。公元208年(汉建安十三年),孙权与刘备联军在此地大胜曹操军之后,为了纪念这一胜利,孙吴在黄牛矶立碑刻石,称为赤鼻矶。后来,人们把这次大战的胜利称为赤壁之战,也把黄牛矶称为赤壁。诗人站在江边凝望着赤壁,心中充满了无限感慨。想到当年赤壁之战的胜利,使东吴得以在江东立足;而今,赤壁却已化为一片废墟,昔日的繁华不再。而如今东吴虽然还存在,但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和荣耀。诗人不禁想起了当年东吴国主孙皓荒淫奢侈、暴虐无道的丑恶行径,以及他手下那些奸诈谄媚、争权夺利的小人。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仅导致了东吴政权的衰败和灭亡,也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诗人想到这里,不禁感叹万分:“唯有多情淮上月,夜深还照女墙头。”

尾联“惟有多情淮上月,夜深还照女墙头”,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诗人在淮北任职期间,一直关注着国家的安危和发展情况。当他看到东吴王朝已经衰落、灭亡;而中原地区则相对稳定、繁荣时,不由得感慨万分。他想起了自己在长安时的生活经历和所经历的那些事情,也想起了自己在江南任职时的所见所闻。这些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国家的重要性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对于一个国家至关重要。因此,他决心要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诗通过对淮阴城下的景象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战乱时期人民的痛苦生活表示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和忧虑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