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海旌幢出乐浪,过家上冢路生光。
鸭江桃叶朝迎渡,岊岭松花夜煮汤。
恩诏肃将芝检重,醉鞭低袅玉鞘长。
遗民笑指天车道,酷似南阳异姓王。
【赏析】
此诗是送张仲谋使三韩时所作,张仲谋使于高丽。诗以“送”字为统摄,描绘了张仲谋出使时沿途风光和张仲谋使于高丽的情景以及诗人对张仲谋此行的祝愿。
照海旌幢出乐浪(乐浪:古郡名,今辽宁辽阳一带),过家上冢路生光(过家:经过,此处指使行途中;上冢:扫墓祭祖)。
鸭江桃叶朝迎渡,岊岭松花夜煮汤。(鸭江、岊岭:地名。鸭江:在今朝鲜黄海道南道江华县;岊岭:在今朝鲜平安北道。桃叶:传说中女子的名字。)
恩诏肃将芝检重,醉鞭低袅玉鞘长。(恩诏:朝廷给予的诏书;肃将:恭敬地携带。芝检:用灵芝制成的符节;玉鞘:用玉装饰的马鞭。)
遗民笑指天车道,酷似南阳异姓王。(遗民:被贬谪的人。南阳:东汉末年曹操封魏王之地。)
这首诗写于公元690年(唐高宗总章元年)张仲谋奉命出使高丽之时,当时唐朝与新罗的关系尚好,张仲谋此行也颇受唐廷的宠信。
首联描写张仲谋出使时的威风仪态。“照海旌幢”四字点明使团所乘之船形制雄伟、色彩鲜丽,“出乐浪”,则说明其出自乐浪郡。乐浪即今朝鲜平壤附近,故云:“过家上冢路生光”。这是说,使团经过的地方,道路两旁鲜花盛开,春意盎然。这两句不仅写出了使团的盛况,而且也暗示了张仲谋此行的得意心情。
颔联进一步渲染气氛:使团来到鸭江口时,迎接的船只已经整齐地排成队形。使团乘坐的是雕饰华丽的大船,所以岸上的人们望见后都十分高兴。“岊岭松花夜煮汤”一句中的“松花”当指南朝鲜的山野风光。“煮汤”,当指当地的一种风俗,即用山野的松花熬制成药汤,供人饮用。这两句写使团到达目的地,人们热情欢迎的情形。
颈联转入正面描写张仲谋使于高丽的情况。“恩诏肃将”四句是说,朝廷颁赐给张仲谋的诏书,非常严肃认真,他手持着用灵芝制作的符节,神气十足。而当他挥鞭策马时,那马鞭又显得特别长。这两句既写朝廷的恩宠,也写张仲谋本人的得意。
尾联则写张仲谋使于高丽时,当地百姓对他的热烈欢迎和崇敬。“遗民”指的是那些被贬谪的官员。“笑指”表明他们态度轻松、豪爽直率。“天道”是指通往高丽的道路。“异姓王”是说,张仲谋此行很像历史上的汉王,而实际上他是唐朝的大臣,不是汉朝或匈奴人的王。这里运用典故,委婉地表示张仲谋此行有恃无恐,前途无量。
全诗语言朴实无华,风格清新自然,不事雕琢,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