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路。显自在,逍遥所。现长生景,琼花玉叶,金枝宝树。
作善人得观觑。作善人得观觑。童子青衣掌仙簿。
行功成、上升去。结就一粒金丹,深谢婴儿姹女。永不遭三界苦。
永不遭三界苦。
【注释】
川拨棹:泛指江湖、水路。蓬莱路:即蓬莱仙境的路。显自在,逍遥所:显现出自在逍遥的样子。显:显露,显现。自在:自由自在。
现长生景:出现长生不老的景象。长生景:长生的景色。琼花玉叶:比喻美好的容貌。金枝宝树:比喻富贵荣华。
作善人得观觑:做好事的人可以观看到。作善人:做好事的人。得观觑:可以看到。
童子青衣掌仙簿:童子拿着白色的书簿,是管理神仙事务的官员。青衣:古代道士穿的青色衣服。
行功成、上升去:修行成功,升天而去。行功成:修行成功。
结就一粒金丹:结就一粒金色的丹药。结就:结为。
深谢婴儿姹女:深深地感谢婴儿和少女。婴儿:指女子。姹女:指女子的美貌。
永不遭三界苦:永远不遭受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苦难。三界:佛教语,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赏析】
此诗是一首颂扬修道者行善积德的诗歌,诗人在描绘了仙境中的美好风光后,接着赞美了修行者能够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并且最终能升天而去。全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者的崇敬之情和对美好境界的向往之情。
首句“川拨棹”是借用了《楚辞》中的句子,意指泛舟于江湖之间。这里的“川拨棹”与后面的“蓬莱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又暗含了修行者在修行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磨砺自己的心性,方能到达理想的境地。
第二句“显自在逍遥所”,诗人用“显”字来形容修行者的自由自在,而“逍遥所”则表示他们所处的地方充满了自由和舒适。这里,诗人通过描绘出一个理想的修行环境,进一步强调了修行者的重要性。
第三句“现长生景”是对前两句的具体解释。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将修行者修炼成仙的过程形象化地展现出来。长生不老的景象不仅仅是一种生理上的改变,更是修行者精神层面的一种升华。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继续描绘了修行者的生活状态。其中“作善人得观觑”一句,表达了修行者做好事时,可以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赞赏。而“作善人得观觑”一句中的“得观觑”则是一个双关语,既可以理解为“得到关注”,也可以理解为“看到美景”。这种表达方式既增加了诗句的趣味性,又加深了读者对修行者生活的理解。
第五句“童子青衣掌仙簿”则是对前面四句的具体展开。这里的“童子”可以理解为仙人的弟子或者徒弟,而“青衣”则是指他们的服饰。他们手持白纸记录着仙人的言行,负责管理神仙事务的工作。这个细节不仅展示了仙人生活的严谨有序,也体现了他们对修行者的重视和关爱。
第六句“行功成、上升去”则是对整首诗主题的总结。这里的“行功成”可以理解为修行者已经完成了修行过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而“上升去”则是指他们离开这个世界,升入更高的地方。这里的“上升”既是一种物理上的变化,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
最后两句“结就一粒金丹”和“深谢婴儿姹女”则是对整首诗主题的进一步深化。这里的“结就一粒金丹”可以理解为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积累的成果,而“深谢婴儿姹女”则是指修行者要感谢那些曾经帮助他们的人和事。这里的“深谢”既是表达感激之情,也是表达修行者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
此诗通过对仙境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修行者的理想生活状态和他们的精神追求。同时,诗人也通过具体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