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仙不释不居官,久狎渔樵作往还。
细雨饱眠一黄犊,白云秀拔几青山。
浮生往事真成梦,举世谁人最得闲。
惆怅伏波粗意气,暮年犹向五溪蛮。

【注释】

不仙:不是神仙,不追求神仙。不释:不放下,不释然。不居官:不任职。久狎渔樵:久和渔夫、樵夫为友。作往还:来往密切。细雨饱眠一黄犊,白云秀拔几青山:春日里,在细雨中,我饱睡了,与黄牛同眠;白云飘飘,山峰秀丽,令人陶醉。伏波:指西汉名将马援(字文渊),曾任交趾郡太守,后因征蛮有功,封伏波将军。五溪蛮:泛指苗族等少数民族。

【译文】

不追求神仙,不放弃官职,久和渔夫、樵夫为友,往来密切。

在细雨中饱睡,与黄牛同眠;白云飘飘,山峰秀丽,令人陶醉。

人生如梦,谁人得闲?世上没有谁能真正得到闲暇。

我惆怅地想起马援,他粗犷豪迈,晚年仍在五溪蛮地。

【赏析】

《杂兴十首》是唐代诗人王建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写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年),王建当时正在长安做校书郎。此诗是其中的一首。

“不仙不释不居官,久狎渔樵作往还。”这是第一句,说自己既非仙,也非隐士,也无官职,却与渔夫、樵夫亲近来往。这一句看似平淡,实则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不仙”,表明自己不是神仙,也不是隐者。“不释”,表示自己没有放下世俗名利之心,也没有解脱俗世的烦恼和羁绊。“不居官”,说明自己并没有在官场上混事,而是过着一种清高脱俗的生活。“久狎渔樵作往还”则表明自己与渔夫、樵夫之间有着亲密的关系。他们不仅是朋友,而且还是彼此信赖、依靠的人。这种关系可能源于他们的共同爱好——钓鱼和砍柴,也可能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总之,这两句话描绘了一幅清贫自守、远离尘嚣的生活画面,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态和情趣。

“细雨饱眠一黄犊,白云秀拔几青山。”这是第二句和第三句,描绘了自己在春日细雨中悠然自得的情景。

“细雨饱眠一黄犊”,描述了自己在春雨绵绵的日子里慵懒地与黄牛一起休息的场景。这里的“细雨”不仅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还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悠闲和放松。而“饱眠”则表现出他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和享受。同时,“一黄犊”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意境。

“白云秀拔几青山”,则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风光画面。这里的“白云”象征着高洁的品质和美好的愿景,而“秀拔”则强调了青山的挺拔和俊美。这些自然元素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山水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浮生往事真成梦,举世谁人最得闲?”这是第四句和第五句,表达了对人生和时间的感慨。

“浮生往事真成梦”,意味着人生中的种种经历如同梦中一般虚幻,难以把握和留恋。这里的“浮生”指的是短暂而飘忽的人生,而“往事”则是指那些曾经经历过的事情。它们如同一场梦境般逝去,让人不禁感叹时光飞逝,世事无常。

“举世谁人最得闲?”则是反问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是否还有人能够真正享受闲暇的思考。这里的“举世”指的是整个人类世界或整个社会,而“谁人最得闲”则是询问是否有人像诗人一样能够摆脱世俗的困扰,过上一种清心寡欲的生活。

“惆怅伏波粗意气,暮年犹向五溪蛮。”这是最后两句,以马援自比,表达了自己的壮志未酬和对晚年生活无奈的感慨。

“惆怅伏波”,即指马援,他是东汉时期的名将,曾担任交趾郡太守,后来因征讨蛮族有功被封为伏波将军。在这里,诗人将自己比作马援,表达了自己的壮志未酬和对未能实现抱负的遗憾。同时,“伏波”二字也体现了诗人对马援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精神的敬仰。

“暮年犹向五溪蛮”,则是说到了晚年依然身在边远之地,仍然面临着艰苦的生活条件和挑战。这里的“五溪蛮”指的是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那里的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但诗人却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这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令人敬佩不已。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认识和思考。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与渔民樵夫的交往、春日里与黄牛的悠闲生活以及面对浮生往事和世间忙碌时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同时,通过对马援的自比和自己晚年生活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于壮志未酬和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无奈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