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里尘騑未着鞭,短篷送我访幽禅。
横空云冒临江寺,夹岸山随下濑船。
谩借一觞追胜概,暂分半日洗尘缘。
城头梅角声孤起,掉首空归又晚天。

【注释】

客里:客居异地。尘騑:尘土飞扬的马。横空:高耸入云。临江寺:位于今江西南昌县境内,因地势高峻而得名。半日:半天时间。梅角声:指报时的钟声。掉首:回望,回头。又晚天:天色已晚。

【赏析】

这首七绝写于诗人客居南昌时。诗中描绘了游南山访幽寺的所见所闻,抒写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和向往,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返朴归真的情怀。全诗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

首句“客里尘騑未着鞭”,点明了游踪。诗人以“未着鞭”三字,将行色匆匆、心绪不安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次句“短篷送我访幽禅”,则写出了诗人的心境与行动。在“客里”之身,诗人选择了“访幽禅”。这一句,既表现了作者对佛家“静”、“寂”、“淡”的境界的向往,又流露出一种孤寂、惆怅的情绪。

第三、四句写景:“横空云冒临江寺,夹岸山随下濑船。”这是写诗人在游山途中所见到的景象。“横空”二句,写云雾缭绕,仿佛云雾直冲天际;“临江寺”三字,使人想起那高耸入云、巍峨壮观的寺庙。而那蜿蜒曲折的溪流,恰似一条白色的丝带,环绕着两岸青山,把青山紧紧地抱在怀里。这两句,既写山势之高,也写水势之大,可谓气势磅礴。

第五、六句写游兴未尽:“谩借一觞追胜概,暂分半日洗尘缘。”这两句诗,一方面表现出诗人游兴未尽之情态;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淡漠和超脱。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与前两句无甚关联,但实际上却是前两句诗意的延伸和深化。“谩借一觞”,“暂分半日”,都暗示出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淡薄和超脱,这与前两句“未着鞭”、 “短篷”以及“访幽禅”等字眼相呼应。

最后两句写归期难定:“城头梅角声孤起,掉首空归又晚天。”这两句诗,不仅点出了诗人归期难定,而且进一步渲染了一种孤独怅惘的情绪。

【译文】

客居他乡未骑马,驾着小舟去探访隐逸的禅宗。

天空中云雾弥漫像要冲向天空,江边寺院矗立如临江仙。

借酒来追忆昔日的辉煌,暂时摆脱世俗的烦恼。

城头上传来报时的钟声孤单响起,转回头已是傍晚时分。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元和十一年(816)冬,当时诗人正在江西任奉议郎司马。诗中描绘了游南山东林寺的情景,抒写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和向往,表达了一种清高脱俗的情怀。

首联写诗人乘着小船来到东林寺。“客里尘騑未着鞭”,表明自己虽身处客中,但并不为尘世所累,依然可以保持一份从容不迫的闲适心态。“短篷送我访幽禅”,则直接点明此行的目的——游览东林寺。这既是诗人游历名山胜境的惯常做法,又显示出他对佛教文化的尊崇和喜爱。

颔联写诗人登上山巅,远眺四周景色。“横空云冒临江寺”,描绘了一幅云海茫茫、峰峦叠嶂的壮丽画面,使人感到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夹岸山随下濑船”,则进一步展示了东林寺周围的山势起伏有致、形态各异的特点。此联通过对东林寺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营造出一种雄伟壮观的意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着诗人所描绘的自然景象之美。

颈联转而抒情。“漫借一觞追胜概,暂分半日洗尘缘”,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淡泊与超脱。他借酒浇愁,试图通过饮酒来追忆往日的美好时光,以此来摆脱尘世的种种羁绊与烦恼。然而,这种努力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他更加感到孤独与无助。尾联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感觉,“城头梅角声孤起,掉首空归又晚天”,既写听到城外传来的长号报更之声,又写诗人回望城头时发现天色已晚,心中不免生出些许惆怅与失落之感。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动人,是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诗人通过对东林寺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相融合,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其中的深层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